长城基金:全球温和复苏 外部性压力来自美国

  长城基金固定收益部表示,2018年,全球经济格局面临较大改变。以往的全球分析格局中,欧美作为全球的消费需求方,引领全球经济的走势。但是随着中国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进口的放宽,中国对全球投资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中都将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税改落地,日本跟随美国税改,全球宽财政加上紧货币格局基本确定。美国核心通胀是未来美元加息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宽财政刺激下,核心通胀大概率回暖,市场预期的紧缩将向美联储靠拢。而美元资本的回流,将加剧全球流动性紧张。此外2018年美联储缩减QE规模将显著加快。在全球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中国也有跟随的趋向。

  欧元区核心通胀的走势决定了欧元区货币政策转向的节奏,受剩余劳动力的拖累,欧元区核心通胀目前较为低迷。

  美国:税改落实助力美国经济稳步复苏

  结束了近 6 年(2010 年至 2015 年)的下滑后,受利润修复带动的设备存量更新投资,自2016年3 季度起止跌反弹,成为拉动本轮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但设备增量添置投资暂时难有强势表现。在本轮复苏中消费表现疲弱,2018年随着税改的实施,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或可拉动经济稳步复苏。

  受教育、通讯、医疗保健暂时性因素影响,美国核心PCE指数同比2017年以来持续下跌,一直低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11月核心PCE指数同比1.45%,不及预期。但从美国的就业人口结构以及税改对消费的刺激看,薪资增速逼近上行拐点,美国2018年通胀上升速度会比较明显。

  12月14日,美联储FOMC会议加息25bp,将联邦利率上调至1.25%-1.5%,并继续渐进式被动缩表。根据点阵图,联储预计2018年可能加息3次。

  欧洲:货币政策按兵不动,上调预期

  欧元区2017年3季度GDP季调同比增长2.5%,较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制造业是推动经济复苏最重要的行业,贡献占32.7%的增长。制造业PMI自16年下半年来持续扩张,2017年11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为60.0%,扩张势头加强,欧元区复苏动能强劲。但除德国外,其他欧元区国家劳动力闲置较多,薪资增速缓慢,虽然油价能够支撑通胀走高,但是核心通胀复苏可能仍将温和,制约了欧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节奏。

  12月24日,欧央行维持三大基准利率不变,并表示QE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加息,自2018年1月起将每月QE规模从600亿欧元降低至300亿欧元,至少延续至2018年9月,同时,较9月进一步上调2017-2019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2018-2019年失业率,小幅上调2018年通胀预期,下调2017-2018年核心通胀预期。

  日本:得益于外需回暖,经济温和复苏

  2012年底安倍经济学提出,拟通过财政刺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等“三支箭”推动日本经济增长。日本的失业率由2012年底4%稳步下降至2.8%,其中,临时雇员和日薪雇员占雇员总数的比重由1.4%下降至0.07%。日本跟随美国减税,全球宽财政格局明显。

  制造业PMI自2016年5月开始持续回升,11月制造业 PMI升至53.8,为3年半的新高。2017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GDP 同比增长1.7%,是近两年来峰值,自2015年3月以来连续十个季度实现正增长,GDP环比年化增速终值从1.4%大幅上修为2.5%,其中净出口对日本 GDP 增长贡献 0.5%,是推动 GDP 增长的主要原因。IMF 预测,日本2017 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1.5%。

  2016年10月以来,日本通胀同比由负转正,稳步上升。2017年前期CPI同比在02-0.4区间,9、10月份上升至0.7%。

  欧洲经济反转,欧元力挫美元指数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美元走势基本一致。2017年上半年,特朗普竞选承诺的多项财政刺激政策均没有落地,低于市场预期,而欧元区经济增长非常强劲,大超市场预期,QE规模缩减带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欧央行主席德拉吉货币政策态度较为纠结和犹豫,使得市场对欧元预期发生反转,欧元大幅上涨,造成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2018年上半年,欧元和日元货币政策转向概率不大,而美国宽财政格局确定,税改落地实施,经济复苏向上和美元资本回流都是高概率事件,美元指数存在一定上行压力。2018年9月后,欧央行货币政策或存在转向可能,或对美元指数有一定打压。

 

关键词阅读:兑人民币汇率 长城基金 FOMC 全球流动性 货币政策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已关注
圈子封面
热聊中:
进入投顾圈子进入投顾圈子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