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要有大动作
来源:薇薇庄主
几天前,监管层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内部讨论会,会上主要对短期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的运行、规模等进行了讨论,这两类基金未来或将要“搞事情”。
据悉,这次内部讨论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在资管新规公布以后,所有的理财型基金按照颁布时点,规模只能减少,不能增加;
2、短期理财基金不再沿用摊余成本法,全部改为净值型产品;
3、对货币基金的T+0快速赎回业务进行了讨论。
(消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1、 对于规模限制这一条,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减轻公募基金通过短期理财型产品冲规模的现象。
这和去年年底货币基金规模不计入基金公司总规模统计异曲同工,让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到主动管理,做好资产管理业务的本源和主业;
2、 理财产品要求净值展现,表面上突出了打破刚兑,即理财产品不再是零风险。深层上看,其实突出的本质是穿透,即理财产品包含的内生资产的公允价值波动会即时体现在产品上。
这个和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趋势是一致的,不光是资管业务,监管对机构自营业务的底层资产穿透的要求也在变高;
3、短期理财改成净值型产品,还有很直观的一点影响是,对于一部分投资者来说,增加了理解难度。
很多人在辨别理财产品的风险的时候,分水岭就是是否是固定收益,是否能够在投入资金之前,就获得一个确定的收益率。
而且,对于一部分投资者来说,波动也是无法接受的。与之对应的是,基金管理人要头疼了,产品会比较难卖。
对于短期理财产品和摊余成本法、净值型已经了解的读者,看到这里其实就够了。想要再多做了解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拖。
短期理财基金,也可以叫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这类基金是在2011年监管叫停30天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后,应运而生的由公募基金公司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所以大家可以简单将这类产品理解成类似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共有短期理财基金产品118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
这118只产品中,大部分期限在一个月至三个月,少数期限更短的有期限为7天或者14天、21天的。也有期限更长的,达到半年,一只产品达到两年。
目前,短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一样,绝大部分采用摊余成本法,公布的是万份收益及7日年化收益率,净值始终为1。大家可以通过收益率数据,很直观的预测,持有这只基金,自己能够拿到大约多少的“利息”。目前短期理财基金中只有富国基金和招商基金的两只产品为净值型。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监管加强,日后这些短期理财基金将要全部变为净值型。
定义:所谓“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定义太抽象,举个例子来说吧。
假设一只债券,买入价格是100元,票面利率是5%,期限一年,到期还本付息105元。那么按照摊余成本法的话,每天的收益就是105/365=0.2877元。如果按照净值法的话,那么这只基金就是一只债券型基金,净值会受到每天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的影响。比如这只债券,今天的价格是101元,明天变成了100.5元,那么这只债券的价格在一天内下降了0.495%。假如这只基金只持有这一只债券,那么净值也就会下降0.495%。
所以,采用净值法之后,短期理财基金的净值会有波动,收益波动会增加,甚至会有净值下降也就是亏损的状况出现。
其实目前已经有净值型的货币基金的,一只是前海开源尊享货币A(004473),另一只是银华日利(511880)。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是不是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货币基金展示的数据不太一样呢?首先,普通的货币基金,净值要么是1,要么是100,雷打不动。我们在挑选货币基金的时候,看的是万份收益和7日年化收益率。可以理解成,普通的货币基金是每日分红的,并将分红以红利再投资的形式计入投资者的账户,每天变动的是基金份额。
而净值型货币基金,每天的收益体现在净值的增长中,除非分红,持有份额是不变的。
至于为什么这两只基金的净值会大起大落,前者是因为巨额赎回,后者则是因为分红。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