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年筚路蓝缕,二十年风雨兼程,俯仰之间,公募基金已步入弱冠之年。值此公募诞生20周年之际(1998-2018),金融界发起“见证者说-我的20年征文”,诚邀您分享在公募基金陪伴日子里的难忘经历。】
不知不觉间,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已经诞生了20周年。然而,经历了长达20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公募基金的市场品种,还是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隔20年的时间,公募基金规模已经突破了12万亿的水平,而其中货币基金规模也超过了7万亿的关口。
从20年前的封闭式基金,到后来逐渐引入开放式基金,我国基金市场的市场品种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地扩容。事实上,纵观过去20年的时间,似乎谁也没有想象到,20年前的基金规模仅有百亿级别,而20年后的今天,基金规模却达到12万亿的水平,短短20年的时间内,公募基金规模基本上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的愈发壮大,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也愈发增强。然而,对于A股市场这一个数十万亿市值规模的股票市场,即使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持续壮大,但依旧难以改变A股以散户化作为主导的市场特征。
纵观全球股票市场的状况,以我们邻近的港股市场为例,其机构化程度大概60%至65%,欧美成熟股票市场方面,其机构化程度为80%乃至90%以上,基本上属于完全机构化的水平。但,与之相比,A股市场的机构化程度却明显偏低,与成熟股票市场的差距还是不少。
实际上,经历了2015年下半年的股市非理性波动风波之后,A股市场的机构化程度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此期间,随着各类大资金大机构如国家队资金、社保基金、外资资金、养老基金等的先后介入,A股市场的机构化程度也出现了明显地改变,并有逐渐加快“去散户化”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发生了巨大地变化,而且连当初并不起眼的私募基金,其管理规模也达到11.76万亿左右的水平。由此可见,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水平差距不大,但作为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的公募基金,其对市场的撬动影响却更为明显。
回顾近年来A股市场的表现,也或多或少需要紧盯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大资金大机构的脸色。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看到“机构云集、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不可否认的是,对于A股一九行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大资金大机构的冲击影响,而作为这类机构投资者来说,它们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往往热衷于抱团取暖,合力推高某一系列的投资品种,却加速分流其余上市公司股票的存量流动性。由此一来,在部分大资金大机构主导的市场环境下,却加速了市场的分化格局,而市场的赚钱效应也基本上集中于少数的股票身上。
对于A股市场而言,虽然我们还是离不开以散户作为主导的特征,但从实际情况下,部分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主导权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在股市仍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背景环境下,大资金大机构对市场的话语权也愈发提升。这,也是近年来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
加快提升A股机构化程度,并逐渐向成熟股票市场的机构化程度靠拢,这是未来A股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但是,在机构投资者占比逐渐提升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意识到机构投资者要做好市场积极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一己之利任性而为之。
由此可见,在公募基金迅猛崛起的背景下,以公募基金为主导的大资金大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觑的,而其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在这里,真诚希望公募基金可以继续发挥出积极引导市场价值投资的作用,并助推A股市场继续往成熟健康的道路上前行。
作者: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金融界网站专栏作者, 深圳电视都市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特约经济观察员。
(本文参加金融界网站“见证者说-我的20年征文”活动,由郭施亮投稿。也许您曾经追涨杀跌,套牢割肉,也曾经小有收获,满载而归。然而,铅华洗尽,始见真情,感谢您一路走来,不离不弃。来吧!说出您的20年,我们有“ 酒”,只等您讲述基金投资那些难忘的事儿。来稿主题“见证者说-我的20年征文”,可发送文章至fund@jrj.com.cn邮箱,参加征文投稿。文内注明参选者姓名、电话、通讯地址等。)
【往期回顾:公募20周年见证者说征文精选】
董登新:养老目标基金有四大战略意义 公募20岁的贺礼
从屈指可数到数量泛滥 从宝宝出生到下折腰斩
定投虽然不能停 高潮来了要止盈
我的基金启蒙老师——余额宝
杜坤维:机构抱团持股让市场大涨大跌 短期化考核制度要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