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权益市场与债券市场呈现“跷跷板”效应,股市持续震荡而债市逐渐回暖。年初以来各主要债券指数均呈现缓步回暖态势,债券基金配置价值凸显。银河证券数据统计显示,截至4月17日,各类型基金中,债券基金以1.53%的年内平均涨幅居于首位。
在回暖的债券市场环境中,广发基金旗下债券产品表现出色,10只债券型基金年内涨幅超过2%,5只产品收益超过3%,其中,广发聚鑫债券A的净值增长率更是达到了4.13%,跑赢同类产品平均收益。广发债券投资部认为,结合基本面、资金面及政策面来看,债市中期仍有较好配置机会,绩优债基可为投资者提供工具。
债市回暖 广发旗下5只基金回报超3%
今年以来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债市回暖超预期,打破了2016年年底以来的持续悲观局面。国开10年从2018年1月初的4.87%上行至1月中旬的5.12%,然后逐步下行,至3月末收益率为4.65%,自高点起下行近50bp。
尤其是最近的央行意外降准,再次点燃债市做多情绪。4月18日,债券期货现货市场双双大涨,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盘中涨逾1.5%,创近16个月最大涨幅并刷新逾半年高点;中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5BP至3.50%关口,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大幅下行22BP至4.31%,双双创2014年11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纪录。
债市回暖直接提升了债券基金的业绩表现。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2018年以前成立的1854只开放式债券基金中,近九成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在各类型基金中,债券基金以1.53%的年内平均涨幅居于首位,而同期股票类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分别为-5.52%和-2.96%。。在债市这波行情中,广发基金旗下债基表现出色,10只债券基金年内回报超过2%,5只产品回报超过3%。
银河证券统计显示,截至4月17日,广发聚鑫债券A今年来累计上涨4.13%,在同类型225只基金中排名第四;广发聚鑫债券C年内涨幅也有3.99%,在同类型158只产品中排名第四;广发集安债券A今年以来累计上涨3.98%,在同类225只基金中排名第五;年内累计回报超过3%的还有广发中债7-10年期国开行债券指数C和广发中债7-10年期国开行债券指数A,年内累计收益分别为3.60%和3.53%。此外,偏债型基金广发价值回报混合A类和C类年内涨幅分别达到了2.78%和2.49%。
债市仍有较好配置机会
业界普遍共识,金融去杠杆对债市造成巨震的阶段已经过去,尽管还会有监管政策落地,不过市场的微观需求正在改善,今年政策将利好债市,看好债券市场后市机会。
海通证券建议投资者拥抱债市慢牛,增加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配置。兴业研究乐观表示,从一个季度的短期视角来看,经济基本面、政策以及市场微观预期都出现了变化,它足以让债券市场重新上涨,成为2018年最大的黑天鹅。“我们的结论是,债券市场正在从单边下跌到企稳见底,到震荡上涨,尽管还会有监管政策落地,加息预期以及通胀回升等等利空因素,这些都挡不住债券市场逐渐走好的趋势。”
对于债市未来发展,广发债券投资部认为,1月下旬以来的债市上涨主要由资金面宽松超预期、经济预期转悲观、贸易摩擦催生避险情绪以及定向降准等因素综合推动。从基本面看,在今年库存周期回落、出口面临不确定性以及地产、基建可能小幅下滑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或温和回落。从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因素来看,在考虑各项监管制度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存在边际放松的空间,对应超储率与银行间流动性可能好于去年,M2在去年的低基数背景下也会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此外,从宏观审慎政策因素考虑,去杠杆重心从金融转入实体,金融机构面临的负债端压力可能好于去年,部分实体部门负债端有一定压力。广发债券投资部认为,基于以上这三大因素,从中期来看,债市仍有较好的配置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债券最主要的交易市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无法参与,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配置债券资产更好的方式是配置债券基金。尤其是受累近期股市持续调整,投资避险情绪升温,个人投资者囿于资金门槛和专业性要求难以直接进入债市,借道广发基金旗下的绩优债基分享债市红利,或是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阅读:广发聚鑫





- 今日十大热股:中美贸易传来利好,PCB人气爆棚中京电子翻倍,4000亿巨头罕见涨停,8天6板妖股提示风险
- 亚洲最大卫星制造基地“强磁场”效应初显,带动5000亿元产值
- 是供给侧收缩+AI需求共振,存储芯片大幅涨价,量价齐升或将持续到2026年
- 国际巨头持续提价,POE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 公安部等部门出手,加速商用密码领域建设进程
- AI基础设施建设提速,PCB产业链高景气度延续释放
- 覆铜板行业兼具周期性和成长性,AI高景气带来新机遇
-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 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的解决方案,硅基负极已经开始批量应用
- 脑再生科技暴涨122%,盘中多次熔断!国家药监局: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