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正在远离公募基金

  公开数据显示,公募基金20年利润合计2.23万亿元,赚了很多钱。但据统计数据显示行业存在以下几个怪现象:

  第一,个人投资者,也就是俗称的“基民”在减少;

  第二,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的市值在减少;

  第三,虽然基金赚了很多钱,但个人投资者普遍感觉自己没赚到钱。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部公募基金口径看,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114351.17亿元,其中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市值57677.09亿元,占比50.44%,机构投资者持有56674.08亿元,占比49.56%,个人与机构各占一半。但剔除货币基金后的公募基金口径看,机构占比61.04%,个人占比38.96%,机构远远超过个人。分基金类型看,债券基金上机构持有比例91.33%,几乎持有全部的债券基金。记者注意到,机构持有公募市值和个人持有公募市值的比例,在2015年之后显著拉开并有逐年扩大趋势。

  不仅如此,按持有的基金市值计算,从2007年12月3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过去10年,剔除货币基金后,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市值从27725.62亿减少到18583.32亿元,减少9142亿元。

  为什么老百姓远离公募基金,机构却加码买入?胡立峰分析,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机构大量持有公募基金,其中企业购买基金分红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是机构占比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也有基民提到,“赚不到钱”是减持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原因。对此,胡立峰建议,公募基金有必要来一场彻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个人商业养老的递延税收政策,按照公募基金与第三支柱融合发展思路,落实账户制,递延个人所得税,吸引老百姓资金流入并长期持有。“只有这样,才能在长期持有基金的基础上,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并优化老百姓的财富管理构成。”

关键词阅读:公募基金 持有基金 个人投资者 债券基金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