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钧:A股入摩长跑刚开始 中长期看好大创新

摘要
明年MSCI或许还会再启动一轮入摩评估。股票投资实际上投资的就是市场的预期。A股入摩可以比作是一次长跑,而现在是发令枪刚刚打响,只要不到终点,预期就一直存在。

  【本期导读】MSCI纳入A股即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资金流入的规模有多大?跟踪MSCI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和主动型基金的配置节奏、配置时点有何差别?如何看MSCI纳入对A股带来的短期影响、以及长期影响?境外资金投资风格有什么特点?MSCI纳入对哪些板块影响最大?金融开放能否加快MSCI纳入A股的进程?MSCI纳入是否会加速A股“美股化”、“国际化”进程?今年A股出现价值与成长并重的现象会持续吗?《金融街会客厅》特别邀请平安大华基金经理成钧,为大家权威解读。

  【本期嘉宾】成钧,平安大华基金ETF指数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曾任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南京大学、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

成钧,平安大华基金经理 ETF指数部总监

  第一节 成钧: A股入摩是一次长跑 现在是发令枪刚刚打响

  金融界:MSCI即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资金流入的规模有多大?

  成钧: 根据A股在MSCI全球/新兴市场/亚洲市场的比例分别为0.1%/0.73%/1.1%,以及跟踪上述指数的资产规模,预计纳入资金流入规模为210亿美元,若未来中国A股全部被纳入MSCI,资金流入规模约达3700亿美元。

  金融界:跟踪MSCI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和主动型基金的规模分别有多大?这两类基金的配置节奏、配置时点有何差别?

  成钧: 其中,被动型约占三成。被动型产品的特点是只要指数成分股和权重发生调整,基金经理就会立刻进行组合调整。主动型基金的配置时点和节奏会和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有关。一些主动型基金经理会参照业绩基准的调整而进行快速调整,也有一些主动型基金经理或许会逐步进行调整。

  金融界:2017年以来,外资呈现加速流入A股的态势,有观点认为,部分主动型基金可能已提前布局A股,后续实际流入的资金量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对此您怎么看?

  成钧: 我们也发现,4月份以来,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从香港流入内地股票境外净外资是已经超过的370亿人民币,是3月总数的3倍。可以看到海外资金其实最近在加速布局A股资产,我们认为应该是跟A股即将入摩是有关系的。甚至是去年下半年MSCI成分股中国平安、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呈现强劲的上涨趋势或许也和入摩抢跑有关。

  我们知道A股入摩是分阶段的。今年分成两步纳入,6月一次,8月一次。明年MSCI或许还会再启动一轮入摩评估。要知道,股票投资实际上投资的就是市场的预期。A股入摩可以比作是一次长跑,而现在是发令枪刚刚打响,只要不到终点,预期就一直存在。

  第二节 成钧: 入摩后上涨概率77% 优质成长股最符合新经济方向

  金融界:如何看MSCI纳入对A股带来的短期影响、以及长期影响?

  成钧: 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入摩”短期内会存在“事件驱动”效应。我们统计了13个国家和地区纳入MSCI后,指数半年和一年后的表现。如果把土耳其400%涨幅这一异常值去掉,另外12个国家和地区,入摩后上涨的概率达到77%和69%,平均上涨幅度达8%和27%。

  长期而言,入摩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入摩后外资占比不断上升,并促进市场更为理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MSCI指数方法是基于境外投资者角度和理念编制,因此在外资影响力不断变大的过程中,MSCI指数的成分股股票或更受市场青睐。

  金融界:在您看来,境外资金投资风格有什么特点?MSCI纳入对哪些板块影响最大?

  成钧: 境外资金会更偏重股票本身的质地。以美股为例,优势公司的估值往往远高于普通公司。如下图所示,对标美国,A股中,除材料和信息技术外,其它行业中国优势公司的PE溢价倍数均低于美国。随着A股入摩后的不断国际化,A股优势企业估值上升潜力巨大。

  6月1日的调整名单已经公布,234只MSCI成份股中,蓝筹股占据绝对优势,基本覆盖了上证50、沪深300等核心股票。金融业行业成为绝对主力。银行、非银金融等金融板块共纳入50只标的,流通市值占比接近40%,MSCI权重占比达33%。

  此外,对于投资组合而言,不仅需要关注当前纳入指数的成分股,更要看到未来指数成分股的变动趋势。建议投资者提前关注8月MSCI调整比例,参照韩国、台湾地区经验来看,在调整比例时,往往成长性行业受到的关注度更高。原因在于当外资真正开始审视其他国家、地区资本市场的时候,首要关注的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韩国、台湾地区入摩后,当时高速发展的电子科技行业获得明显的超额收益。因此,我们认为在A股此后调整入摩比例时,一些蕴含高投资价值和高回报潜力的优质成长股将有望成功吸引国际资本的眼球,获得比较好的超额收益,其核心原因在于,目前在中国市资本场上的优质成长股将最符合中国“新经济”发展方向。

  第三节 成钧: 入摩后外资占比不断上升 影响力不断变大

  金融界:台湾地区股市和韩国股市历经6-9年完全纳入MSCI。在您看来,A股完全纳入MSCI需要多长时间?2018年的金融开放能否加快MSCI纳入A股的进程?

  成钧: MSCI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A股纳入MSCI做到顺畅、平稳,而不是步伐走得太快引起金融的不稳定性、市场的波动。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第二大的股市、第三大的债市,扩大金融开放只是时间、速度和形式的问题。

  金融界:如您预估,A股完全纳入MSCI将会达到37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规模,这对A股投资者结构会带来哪些影响?MSCI纳入是否会加速A股“美股化”、“国际化”进程?

  成钧: 刚刚讲到,入摩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入摩后外资占比不断上升。以台湾地区市场为例,台湾地区股市自1996年9月初步纳入MSCI,历经9年完全纳入MSCI。在这过程中,市场微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交易占比来看,境外投资者从1995年(纳入MSCI前一年)的1%,上升到2008年的25%,平均每年上升1.8个百分点。从持股市值占比来看,境外投资者从1997年的9%上升到2008年的26%,平均每年上升1.6个百分点,伴随着的结果是外资的影响力不断变大。

  第四节 成钧: 可提前布局未来入摩A股 中长期看好大创新

  金融界:今年以来,国内基金在加速布局MSCI指数相关产品,今年以来共成立了13只MSCI主题基金,合计首发规模达到138亿元。这些主题基金有什么特点?能否给投资者一些建议?

  成钧: 从目前成立及正在发行的产品来看,主要是跟踪两个指数,即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和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两个指数的最大区别是,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的风格偏向大盘蓝筹+成长龙头,而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则是以大盘蓝筹为主。

  两个指数风格上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两个指数编制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

  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是将世界各地上市的全部中国股票按流通市值进行排名,取前85%,再从中选出A股股票部分,共430余只,风格倾向于大中盘龙头股,类似于沪深300加中证500;而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是在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的基础上,剔除中盘股和不在互联互通框架下的股票得到的,数量234只,风格上更接近沪深300指数。

  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是一步到位的,是A股纳入MSCI指数体系的终极版本。所谓的终极版本是指,根据MSCI当下的指数编制规则,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覆盖了所有可能最终列入实际互联互通的股票名单。大家知道,A股纳入MSCI指数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A股的纳入因子会不断提高,标的股票池也会不断的扩容并逐步扩展到中盘股,其最终的版本就是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

  相对于其他MSCI系列A股指数,如果说要提前布局,那么直接布局MSCI中国A股国际这个最终版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前布局,而且这一布局还将同时受益于纳入因子提高以及股票池逐步纳入中盘股这两条主线推进。

  事实上,去年以来,外资逐步北上流入A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MSCI指数纳入A股这一事件有了长久和提前的布局,如果我们紧紧跟着当前的版本来布局这一事件的投资机会,那么实际上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滞后了。相对而言,正因为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是一个最终版本,当下实际纳入MSCIA股国际通指数的股票并没有那么多,因而对于当下未纳入该指数股票,可以在配置入摩相关投资机会的同时,提前布局这些未来可能将逐步纳入该指数的股票。

  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实际上囊括了大盘蓝筹和成长龙头。对于当下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均衡的风格结构,以及未来成长股仍然有望略占优的背景下,选择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可能是一种相对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平安大华也是选择在这一时点发行了平安大华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ETF和联接基金

  金融界:有观点认为,MSCI纳入A股有利于价值投资;但也有观点认为,中美贸易战后,创新驱动发展越来越紧迫。受此影响,今年以来,A股出现价值与成长并重的现象。在您看来,这种现象会持续吗?如何看A股今年的走势?您最看好哪些板块个股?

  成钧: 从资产配置角度,6月我们推荐平衡加成长的配置策略。5月在资管新规实施下,信用违约事件频发。上市公司若融资或现金流出现问题,股价的反映更为直接,当前市场对现金流及信用的风险溢价在增加,现金流较好的消费类标的避险功能显著。

  从技术指标来看,成长股仍处上升通道。此外,以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估值水平明显较低,今年以来估值回落10%,下跌至13倍以下,回到17年5月初水平,安全边际有所提高。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重申“稳健中性”,对前期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纠偏。6月,面临月初MLF大规模到期、金融机构季度性融资压力、美国13日加息等事件扰动,资金面或相对较为紧张,如央行继续降准对冲,在月底将会对资金面带来呵护;整体来看,月初避险情绪较浓,月底有望恢复。

  总体而言,信用违约事件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短期对消费等确定性强的品种需求较高;中长期看好大创新及核心资产。

关键词阅读:成钧 A股入摩 创新 MSCI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