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笔信]新华基金姚秋:关于价值的再思考

  编前语:做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弄潮儿,“基金经理”在20年投资生涯中几经沉浮,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经历过价值投资理念的冲突、频繁的“黑天鹅”事件、2006-2007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2008年史无前例的大熊市、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啸...他们始终秉承“投资者利益至上”的初心,牢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根本使命。值此公募基金行业20周年,金融界诚邀百位基金经理撰写亲笔信,与广大投资人分享他们的投资经历和投资故事。

  关于价值的再思考

  -----公募基金行业20周年,新华增盈回报基金经理给投资人的一封信

  市场起伏与长期价值

  20年前,股票对于多数人还很陌生,债券市场上只有国债一个主流品种。随着美国科网泡沫的兴起和膨大,中国资本市场也经历了一场狂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了解、认识、参与股市。2001年,随着美股暴跌以及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提出,A股见顶回落,人们开始认识到股市下跌的巨大杀伤力。

  2002-2003年,市场仍处于泡沫破灭后的低迷期,两年间偶尔的上涨,往往伴随着接连数月的阴跌。2004年10月加息重启,市场从五朵金花开始的价值型上涨暂告结束,上证指数于2005年中,跌破1000点。在随后的牛市中,一些有经验的投资者总会回想起此前的情景:上涨都是短暂的;获小利就要离场;加息很可怕,对市场是大利空。2007年,大量低风险偏好的资金在市场过热时入场,股市几乎成为街头巷尾的唯一谈资,10元以下的股票基本被“消灭”。很多投资者的内心深处,已经被牛市情怀重新锚定,深信市场的常态是上涨,下跌只是暂时的。然而市场的走势从不依照任何人的愿望,2008年的单边下跌显得异常残酷。熊市过后,2009-2010年,周期股牛市再起;2013-2015的成长股牛市在一片估值过高的质疑声中顽强地演进,直到2015年上半年出现失控般的疯狂。2015年下半年至今,股灾和熔断造成的巨大短期跌幅令投资者猝不及防。

  市场的涨跌总是让人心潮起伏,然而这种起伏对投资来讲并无益处,价值往往隐藏在市场变化的背后。我们敬畏市场的脚步,认真研判背后的动因与逻辑,但我们从不试图跟上市场的每一个步伐。忽略市场的一些短期走势更有益处。我们要做的,是用好价值的标尺,屏蔽掉舆论和情绪构筑的幻像,看清市场的真实演进路线。本世纪初,恒瑞医药和贵州茅台相继上市,近二十年来,他们专注于主业,市值都已达数千亿。回顾历史走势,它们很少是某一阶段的超级明星股,但累积涨幅却大得惊人。如果纠结于短期走势而忽略长期价值,则很难享受到这些涨幅。

  债券收益率的价值与反价值

  债券市场中,中期票据、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市大类品种的推出都是2005年之后的事情。近十年来,债券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2008年末到2009年,货币政策的骤然放松,导致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一些企业的发债成本甚至降到了2%-3%之间。一时间,企业财务费用大降,很多原本不够经济甚至不可行的项目开始变得有利可图,很多濒临关门的落后项目再度复产。此时收益率如果继续下行,则紧随其后的很可能就是恶性通胀。

  2013年5月时的情景与这个阶段很相似,不同的是央行很快收紧了资金面,债券收益率经历了将近半年的炼狱般的上行。最终,十年期国开债的收益率已经达到将近6%的水平,企业发债的利率还要更高。很多企业的正常经营逐渐受到影响,对于电力等高杠杆经营的行业,财务费用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此时,收益率还能再上么?如果央行适当调松流动性水平,则收益率大概率回落;如果央行继续维持高资金价格,则经济的萧条会加速,收益率会自然回落。

  2016年初,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仍然很高,而现实的债券资产能提供的收益率却很低。于是,有投资者开始铤而走险,运用长久期加杠杆的策略来提高收益,导致回购市场的成交量不断刷新历史新高。此类策略的复制导致债券收益率水平再度接近历史新低,叠加经济短期回暖和通胀温和回升的基本面因素,脆弱的债市再也无法承受,最终导致了12月份的债灾。

  与股市相比,中国的债券市场更为年轻,牛熊更迭的速度似乎也更快。从2009年市场逐渐完备至今,我们已经经历了几个价值显现的时点和几个典型“反价值”的时点,当收益率再度变得极端,而滞胀或长期萧条等声音盛行时,就应当认真审视一下价值与反价值的时点是否已经到来。

  新常态中的价值

  投资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我们要做的只是发现价值所在,巴菲特和芒格的脸上仿佛永远带着惬意的笑容,这是有力的佐证;投资也是一件艰辛的事,因为寻找价值的路并非坦途,其实大师们背后的付出远超常人。价值并不局限在PB、PE、EBITDA、ROE、ROIC等指标中,不同的业务模式、行业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估值特征。在美国股市中,上世纪那些看起来十分便宜的工业股、上市以来二十年不盈利的亚马逊和近十年优等生家得宝,显然难以用同一把标尺来测量。

  不知不觉中,新常态正在慢慢到来。新股的高频次发行,预示着注册制正渐行渐近;投资者结构中散户比例的下降和机构比例的提升,预示着市场将更强调基本面的力量;债券市场从几年前的零违约到如今的违约常态化,预示着信用研究的价值将逐步显现。站在目前的时点,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与流动性状况也已经与此前大不相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吸力也并未减轻。但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积累并未停步,社会总价值仍然在不断增加。这是价值投资的最好时代,投机氛围渐渐退场、市场变得愈发有效。与其如旁观者般地对国运品头论足,或是在各色热点里厮杀,不如努力拓宽视野、打破定势,努力洞察人性且知行相随,潜下心、擦亮眼,摒弃伪价值, 发掘真价值。

  你们的基金经理:

  姚秋,经济学博士、注册金融分析师,新华基金固收与平衡投资部总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新华增盈回报等基金的基金经理。

  公募20年特别策划之100位基金经理亲笔信

  [亲笔信第一封]长盛基金经理赵宏宇:受托理财 任重道远

  [亲笔信第二封]建信基金梁洪昀:2018投资三大关键词

  [亲笔信第三封]招商基金经理付斌:相信真成长的力量

  [亲笔信第四封]博时基金王俊:投资最重要的事是坚守估值纪律

  [亲笔信第五封]泰康资产桂跃强:砥砺前进20年 开启基金新时代

  [亲笔信第六封]国联安基金邹新进:投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

  [亲笔信第七封]南方基金章晖:对公募基金行业的思考

  [亲笔信第八封]中信保诚基金吴昊:做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亲笔信第九封]民生加银基金柳世庆:乌云背后有银边

  [亲笔信第十封]长安基金陈立秋:稳中求进 坚守基本面

  [亲笔信第十一封]华商基金李双全:穿越牛熊 感恩信任 继续用心

  [亲笔信第十二封]融通基金付伟琦: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是有前瞻性

  [亲笔信第十三封]泰达宏利基金庄腾飞:投资是时间的朋友

  [亲笔信第十四封]华泰柏瑞基金方伦煜:新时代、新机遇、新价值

  [亲笔信第十五封]汇丰晋信基金是星涛:离狂热要远 离真相要近

  [亲笔信第十六封]富国基金曹文俊:中小创的春天还遥远吗?

  [亲笔信第十七封]嘉实基金张金涛:疾风知劲草 烈火见真金

  [亲笔信第十八封]华安基金胡宜斌:价值发现的等待和守候

  [亲笔信第十九封]中信保诚王睿:选好投资兵器 斩获满意收益率

  [亲笔信第二十封]创金合信基金董梁:美股宽幅震荡 优选中性策略

  [亲笔信第二十一封]农银汇理基金史向明:做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

  [亲笔信第二十二封]平安大华基金黄维:制造业产业升级暗藏巨大机遇

  [亲笔信第二十三封]圆信永丰基金胡春霞:价值投资者最好的时节

  [亲笔信第二十四封]中海基金林翠萍:公募基金体现专业投资的价值

  [亲笔信第二十五封]德邦基金黎莹:回归本源 价值发现之旅

  [亲笔信第二十六封]国泰基金彭凌志:磨练心智 静候花开

  [亲笔信第二十七封]鹏华基金冀洪涛:风雨20年 透过波动看资本市场变迁

  [亲笔信第二十八封]前海联合基金王静:以工匠研究致敬价值投资新时代

  [亲笔信第二十九封]嘉实基金张琦:发掘新经济龙头发展机遇

  [亲笔信第三十篇]汇添富基金赵鹏飞:中国高端制造领域前景广阔

  [亲笔信第三十一篇]东吴基金程涛:资源有效配置指日可待

  [亲笔信第三十二封]天弘基金肖志刚:改革开放40年 适应投资新时代

  [亲笔信第三十三封]信达澳银基金李朝伟:迎接资管大时代

  [亲笔信第三十四封]华夏基金荣膺:期待指数投资蓬勃发展的下个二十年

  [亲笔信第三十五封]前海开源基金苏辛:我有一樽酒 欲以赠远人

  [亲笔信第三十六封]工银瑞信基金杜海涛:基金经理首先是风险管理者

  [亲笔信第三十七封]中欧基金曹名长:价值投资 稳健徐行

  [亲笔信第三十八封]易方达基金范冰:股票长期投资业绩靠什么?

  [亲笔信第三十九封]信达澳银基金唐弋迅:债券投资的长逻辑和短逻辑

  [亲笔信第四十封]东方红资管饶刚:长期坚守 赢得信任

  [亲笔信第四十一封]银华基金孙蓓琳: 应对大于预测 定投是更好的选择

  [亲笔信第四十二封]鹏华基金王宗合:拥抱“原则” 穿越惊涛骇浪

  [亲笔信第四十三封]恒生前海张勇:投资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学科

  [亲笔信第四十四封]景顺长城基金杨锐文:坚信“长锚” 享资产增值

  [亲笔信第四十五封]华夏基金陈斌:投资像看海 应顺应大势抱朴守拙

关键词阅读:新华基金 亲笔信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