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投资郑任远:顶层设计决定养老基金产业发展

  金融界基金7月18日讯 2018华夏基金养老高峰论坛今日于北京举行,在养老基金诞生之际,业内大咖云集,分享内容精彩纷呈。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富达投资郑任远、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华夏基金副总经理阳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腾安基金副总经理谭广锋与华夏基金养老金业务总监胡兵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演讲。其中富达投资郑任远以《顶层设计决定养老基金产业发展》为题做出演讲。

  郑任远表示中国第三支柱不只是个人养老金的问题,是国家的百年大计。首先要把这个法律制度规章搞起来,一定要做一些基本的假设。基本问题如下:首先大多数投资者不是投资专业出身这导致养老第三支柱的参与率低下;其次人类对于短期的损失过于在意。他表示,一个好的个人退休储蓄投资组合必须具备资产多样化、定期监测、调整投资组合、随着时间递增,投资组合风险递减、参与度高、定期定存等特点。目标日期基金就是这样的产品,能随着时间的变化,策略自动日趋保守,并根据投资者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对资产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下是演讲实录:

  郑任远:李董、董教授、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谢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分享。

  长话短说以发达国家养老金的发展程度来讲,无疑美国目标日期基金的成功及演进,为人们承担养老金的责任。

  它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美国养老金制度过去40年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犯了无数的重大错误。终于吸取教训,在2006年把制度化的养老金变成国策,写入法律,基本上吸取了以前所有的错误,把它改进,修成正果。

  今天我要讲得也是这段故事,中国第三支柱不只是个人养老金的问题,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中国将来经济持续发展,一定要靠这个。我基本希望是美国人犯的错误,就别犯了。不犯错,动得就快。犯了错,你看着办。现代养老金的基石,它整个法律的规制是在1974年立法,在立法里面确定了一二三线支柱各个的地位。在1974年时,美国你问任何人养老金是什么意思?第一支柱。换句话说,老大哥照顾你,你别着急。这个时候在第一支柱独大情况下,投资的责任不在于个人,在于专家和老大哥。但是在1974年立法里面,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美国人口逐渐老龄化的趋势,所以它在第一支柱旁边又设立了二三支柱。二支柱是非常有名的企业年金,三支柱是鼎鼎大名的IRA。换句话说二三支柱是个人帐户、个人投资的概念。当初立法的用意一支柱是主菜,二三支柱是小菜补充性的东西。当时也许没有意识到一个基本问题,二三支柱所谓个人化支柱的意义,就是投资的责任下放,从专家老大哥层面下放到个人的层面。谁的帐户谁管,换句话说?关键问题是一般老百姓有没有能力和纪律管理自己长期养老的投资呢?谁也不知道。经过几年慢慢整个系统和法律其他细节顺了,在1979年左右二三支柱正式落地,开始营运。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你要把这个法律制度规章搞起来,一定要做一些基本的假设,在产观学三界不约而同做了基本的假设,这些基本假设主导了未来将近二三十年整个二三支柱的发展。这个假设是什么呢?人是理性的,人是因为理性所以喜欢选择,选择越多样性越好。一个餐馆菜单上如果只有一个菜,生意肯定是不好的,所以要多种选择,而且是个人帐户,而且政府用法律给了极大的税优。所以一般老百姓都会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养老金存钱。一般老百姓不懂投资怎么办?业界愿意去教育老百姓,这是美国二三支柱当时基于理性假设之上设立的。慢慢开始有数据,在80年末、90年初时比如说富达北美公司,那个时候在美国二季度的占有率90%,有大量个人客户投资的数据,现在叫大数据,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名字。那个时候从数据上研究,开始意识到当初所谓的理性假设完全是痴人说梦,现在叫行为科学,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基本的问题在哪里呢,在这种假设之上制度导致的扭曲是什么?

  第一,在二三支柱里所谓的参加率,真正设立二三支柱帐户的人÷有资格设立帐户的人,这个参加率在50%左右。为什么有40、50%人不设立个人帐户为自己存钱呢?而且在90年中之后,一支柱在美国慢慢开始,因为公司实在没这个钱玩这儿,二三支柱从小菜变主菜。你不存退休金,将来你退休了算谁的?

  不是我们不教育,从80年末和2000年初,光是富达、北美(音),每年花在投资者教育上的钱2亿美金。后来我们算一算,有一大部分打水漂。参加率毫无影响,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到了90年代中期在美国一个公司的企业年金选项未来越多,到了90年代末期从几十个到两三百个,并不是很奇特的事情。从数据上发现,一般从个人帐户的报酬率角度来看,401K的基金选项越多,个人报酬越低,为什么会这样?是行为的问题,不是投资的问题。

  换句话说,到90年代中开始了解到,整个制度有严重的短板、歪曲。基金产品选择太多,绝大部分的投资者不是投资专业,这是参加率低的一个原因。

  第二,长钱当短钱干,后来发现行为经济学里面主要的发现因素,人类对短期的损失非常在意,换句话说长钱当短钱干。如果是专业投资的基金经理做了这种事就是罪大恶极,对于一般民众来说看到的太多太多。长钱当短钱干的结果是牺牲了长期稳定增值报酬率,像刚才李总所说的,换句话说退休的资产跟负债之间有极大的误差,这个是很糟糕的事情。

  我刚刚说参与率,怎么样做都动不了,中位数还是50%左右。一个理想的401k投资计划,最重要的因素是长钱。随着年龄的上升,整个个人帐户的退休风险要逐步降低。你年纪越大离退休越近,时间越短,万一市场崩盘你可以恢复的时间越来越少,时间越短,风险越低,利用大数据看不到这个行为。当时90年代大概40%的投资人,不分年龄,把所有的钱押于股票。另外有三分之一的投资人,不分年龄,对于短期化的产品看得太重,把所有的钱放在期货市场里面,换句话说钱越来越不够,换句话说资产配置整个大规模的结构差距。

  针对雇主来说,因为参加率太低,有一半的员工在你这儿做一辈子,没有养老金。这是美国,不要忘了,退休没有钱,员工可以告你,长期潜在的法律责任不得了。

  从1994年北美富达把我招进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花了几个月看了刚才讲得那些数据。我发现这个问题不在于投资问题,北美富达是相当强的投资公司,我们的基金非常有名。投资工具足够,是行为的问题,换句话是惰性跟人类的行为。因为在制度上我们相信人是理性的,整个制度从这上面发展。当初政府设定了401K和IRA计划的制度,如果你在公司做事,有资格参加的401K和IRA计划话才可以参加,否则就没有资格参加,你怎么参加呢?去人事部填表,填一大堆之后才能参加。所以,很多人说今天忙明天再去,就像戒烟一样。我从数据上看到很多人40岁、50岁没有存钱,不是他不想,是他没有干。

  这是一个3维空间图,横轴是在你退休金二三支柱你的股票权益型、高风险的比例所占的权重,风险从左向右递降。另外Y轴是大数据里面各个投资人的年龄,从25岁到75岁都有数据。

  在平面上任何一点表示的是年龄跟风险的结合,中间黄色的是对角线,这是我们计算以后的结果。你的风险报酬如果落在黄带上面基本达标没有什么大问题,有改进空间,但是你死不了。

  Z轴的高度,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有这种报酬与风险的结合。这是公元2000年的数据,绝大部分的人把所有资产放在权益型股票上,公元2002年出了一个大事科技股泡沫崩盘60%-70%的损失。这么多人在那个时候心情绝对不好,因为他的退休金少了一大半,那好玩吗?

  另外还有一堵墙比较矮,那是不分年龄,全部把钱放在货币市场基金里面,没有损失,但是到你退休之后钱不够的。30%-40%的一堵墙在股票这儿,30%-40%一堵墙在中债这儿,几乎没有人在黄带上。不是我们不教育,每年2亿的钱去教育,花了10多年都打水漂。1994年10月左右研究这些数据以后我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我忽然有一个概念,能不能把物理学上各种的守恒率基本概念移到这上面来,什么意思呢?如果要让二三个人帐户的投资成功,有哪些手段行动一定要做的,谁做先不管,非做不可。有几个方面:

  1、资产多样化,适当的分散。

  2、定期监测,因为市场变化很快,你不看的话很危险。

  3、市场变以后要调整投资组合,换句话说非常重要风控的核心围条(音)。

  从数据里面看到有85%-90%每年都一样,个人帐户从来不微调。

  4、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递增,投资组合的风险递减,用某一种方式递减。

  5、参与度。

  6、定期、定量、定存。因为养老金甚至财富的积累不过是时间推移,定期、定量、定存,但是做的人是凤毛麟角。

  如果我可以做一个基金、公募,这支基金风险随着时间自动减少。换句话讲,一位投资人只要按照自己退休的年龄,买一个产品以后,所有该做的事情就守恒了,就不需要自己做任何的事情,你不是从来不动从来不微调嘛。你别动了,我替你动,该做的事都给你做了,唯一你做的是参与放钱进来,这种方式慢慢被市场接受。

  对于客户来讲,只要他买了一个风控良好跟他退休日匹配的目标基金,从他退休以后,他退休金的风险永远是他可以客观接受的,自动承担他客观可以接受的风险。当然客观接受的风险随年龄递降,这件事我都帮他做了。这件事过了大概四五年才被广泛接受。

  风险等价,这是一个很麻烦的数学问题,风险是时间的函数,这个东西搞了我两三年,最后搞出来了北美富达在1996年10月17日发展了第一支真正精确现代化的目标基金,这个是给美国人设立的,它是美元基金。(…不清晰)黄色底端是现在非常有名的滑降曲线,风险随着年龄而降,怎么降?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慢慢开始理解到TDF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对于投资人来讲我们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变成极简单的问题。在TDF出现以前,我们教育投资者怎么怎么样,不管怎么样,谁有精神学这个东西。而且学了是半桶水,挺可怕的。所以有知易行难的问题,绝大部分人不干。我们把二三十年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倒过来变成极简单的问题。那些复杂性你不需要知道,只要正确使用TDF,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你多大?什么时候退休?这个就可以了。使用的界面从极复杂变成极简单。

  一旦你进去,正确进入TDF,通过滑降路线跟风险控制、模型计算,你永远有适合你年龄的风险,表现在退休基金二三支柱里面,这个是多好的办法。一个产品解决了行为和投资上绝大部分的问题。我今天说的简单,但是这个东西过了四五年才慢慢了解到它的意义跟重要性,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

  投资问题解决了,还有参与率的大问题,参与率还是50%,他不参加没用。从参与率上意识到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知易行难的问题。人是理性的,但是他知道该做什么事?但是他未必去做。人不会自动的去做正确的事,这件事对他好,他不会去做,这是传统架构里面极大的盲点。假设他知道好的去做了,没这个事情,你不相信看数据。

  怎么样让绝大部分的人们做正确、对他有意义的事情,政府要透过政策、法律、机制的力量,让做好事变得很容易、很安全,不费吹灰之力,绝大部分的人们就做好事了,否则为什么戒烟、减重这么困难。

  换句话讲:在90年代末期,在北美富达终于了解到,一个自动预设加上TDF是极其有威力的制度,来解决美国所谓的退休危机。在90年代末期开始,就有我们的机构开始问我们,根据这种概念,能不能把(英文)做成401k的预设呢?任何三支柱一定有预设的。那个时候最普遍的预设市场几乎90%以上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个是雇主的自我保护。什么叫预设?如果员工存了钱没有告诉我怎么投资?我就把钱放在预设里。如果把钱放在货币市场基金里面,它永远不会赔钱,所以你永远不要告诉我,自我保护如此而已。有一些公司开始想,虽然法无明文规定,我能不能把预设基金放在目标预期基金,果然有很多人去去做。过了几年以后,在2004年左右,全国这么大的二支柱平台里,发现只要预设进去的人到TDF里的人有90%左右,会在里面不出来。我们当时也吓了一跳,这就是惰性。我们用制度产品把人性上的缺点变成优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训,这对于中国非常重要。你不能给老百姓一揽子基金,那样绝对会出问题。

  2004年开始富达带头业界到美国国会去游说,那个时候美国人都意识到退休危机,天天喊。我们终于用了真实的数据和科学上的数据,说服了美国国会。最后一个数据器官捐赠人,器官捐赠人是非常好的事情,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在世界各个发达国家里成年人头里面,有多少人是器官捐赠。特别有趣的是德国跟奥地利,同人种同文化不同的制度两个国家。德国有12%人做器官捐赠,奥地利是90%。德国人心如铁石,后来仔细一看制度的问题,在德国如果自愿变成器官捐赠人怎么办?你要移架到当地的市政府、红十字会、警察局填表,就做好事了。奥地利是做预设,你只要成年想做捐赠,过两年接到市政府发给你的器官捐赠卡。经过各种的数据,美国国会在2006年通过了一个革命性的养老金改革发,叫做2006年年金保护法。在保护法里面吸取了过去所有的错误,行为上、假设上、制度上的错误,把它改正过来修成正果。最核心的是设立了所谓三自动,自动参加、预设参加,你有资格就加入奥地利的器官捐赠人。加入以后投资的话进入跟你TDF相匹配的里面,第一年预设进去时薪水每年3%;第二年自动提高3.25或者是3.5,公司决定,什么叫预设?我也不跟你讲,我就自动给你加了,你不高兴没有关系,到人事处签掉,但是法律上我要给你加,每一年都会提高,而且给了雇主法律上的保障,免责权。你只要用有资格,有风控能力的资管公司它的TDF和TRF做预设,即使短期市场崩盘,员工损失了钱告不赢的。从这儿以后,做好事变成了非常简单,世界就变了。

  怎么变呢?我给大家看看数据。这张图片上显示的2000年问题很大,2001年基本上改善,中间的黄档慢慢增加。2001年资管经过四年我一点以后,已经到200多亿美金,不是小钱了,但是在整个的系统里面来看是沧海一粟,没有大的实质性影响。虽然教育、宣传搞成交率,没有大的影响。2003年微速增长,我们了解到退休二三个人帐户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投资的问题,是在于法律问题、制度问题、顶层设计一定要对,业界才能有效的为民众造福。没有这个制度,真得是连事半功倍都算不上。

  2005年当时已经900多亿美金了,还是九牛一毛。但是2006年法案通过了,做好事简单了,爆升一下。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是渐进式、爆发式。2012年、2013年到2015年还在升。换句话说美国人犯的错在哪里?30年,从政府到业界把二三支柱,特别是三支柱的问题当成一个单纯的投资问题来处理,大错特错。没有上顶层设计,没有用法案规章让做好事容易,就很难做到的。

关键词阅读:郑任远 富达投资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