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用:基金行业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中大有可为

  金融界基金7月18日讯 2018华夏基金养老高峰论坛今日于北京举行,在养老基金诞生之际,业内大咖云集,分享内容精彩纷呈。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富达投资郑任远、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华夏基金副总经理阳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腾安基金副总经理谭广锋与华夏基金养老金业务总监胡兵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演讲。董克用以《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加快第三支柱建设》为题做出分享。  

  董克用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高原和养老金待遇水平充足性不够的挑战,董克用认为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数据,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高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够很好地去补充养老的缺口。

  董克用认为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前景巨大,加大对养老基金的发展有利于个人投资者享受养老金储蓄所带来的收益。第一,养老金能强化公募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地位。第二,养老金是基金行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第三,养老金助力公募基金践行价值投资理念。第四,养老金投资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他呼吁公募基金加速发展养老基金优势。

  以下为演讲实录:

  董教授:谢谢主持人。尊敬的李总、尊敬的郑博士,各位嘉宾下午好。我今天主要想讲一下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原下中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的若干思考?希望讲以下几个内容:一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其对养老金体系的影响;二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必要性及功能定位;三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制度设计与核心理念;四是基金行业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中大有可为。

  一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其对养老金体系的影响。

  什么叫老龄化?老龄化在国际上有一个标准即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从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自2000年世纪之交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数据,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高峰,这个时候大概是14亿多一点的人,到2060年65岁以上老年人数达到高峰。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从现在开始将以45度的速度上升,17%、23%、26%、30%,短短几十年从2020到2050、2060,到了之后会不会下去?根据预测没有下去。虽然有个下坡从30.52到30.03,之后一直在30以上。于是,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原。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是高峰,即将进入高原。

  这样一种情况对于养老金是什么样的影响?这张图比较一下抚养比,在职人和65岁以上人之比。我们是中间那条线,蓝色是世界平均的,现在已经跟平均拉开距离了。我们会慢慢的追上,发达国家会先老,然后在刚才提到的50,会跟它会师。会师之后,然后开始超越它。64%是什么概念?没有一位15-64岁的在职人员,假定那个时候已经退休了,你会抚养0.6个退出劳动人群队伍。你想这对于养老金来说这事太大了。

  从我们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收支来看,从2012年开始,我们的收入增长速度和支出增长速度已经拉开了。如果把各级财政补贴不算进去的话,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已经入不敷出了,而且不是一个省,好几个省开始收付抵支,收过来的钱等于支出的钱。

  前面这张图可以看到,老龄化是发达国家首先遇到的,现在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日本。世界各国发达国家在老龄化过程中,用养老金怎么样应对老龄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完全的现收现付不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属于代际抚养,就是我们现在的制度。现收现付体系制度有好处,很容易建立。建立之后没多久就去支付了,而且还能再分配,它也没有什么资本市场风险,影响不存多少钱。但是,这个制度有缺点,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制度有问题。如果没有老龄化危机,就是个非常好的结构,问题不是特别大。不要说我们先人设计的制度不好,如果人口结构没有老龄化,60岁退休,70岁就走了,就十年的事,没有问题。

  要应对老龄化,现收现付怎么办呢?就四个办法:

  1、延迟退休年龄;现在退休年龄一般来讲男的60岁,女的55岁。刚才李总说她干不了17年了,我说放心,一定会干到17年,后面延迟退休年龄了。

  2、让在职人员多交费,现在我们比例28了,还能再交吗?还有五险一金加起来60%了,再怎么交?不能说雇一个人,你再交费用加一倍,这个事全世界都很难。

  3、少给一点,这很难做到。退休人群体是人心特齐的群体,每年过完两会就在网上微信群里传播,开始传播今年涨多少,他们可齐心了,一定要求今年比去年涨得高一点。你想降低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这件事全世界都不好做。

  4、财政补贴,每年财政3000亿补进去,就第一支柱。我还没有谈机关事业和城乡居民呢。

  这几招都救不了完全的现收现付,有些国家尝试了完全的积累制,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经验。新加坡相对是成功的,它有很多的条件。智利不大成功,因为很重要的条件是你存的得够,工资增长率和投资回报率有关系。去年我去了智利发现几个情况,它只有雇员投,雇主不投,只有工资的10%拿出来投。它的经济发展还不错,结果工资的增长高于投资回报,它很倒霉遇上了南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全部赶上了,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来了。

  国际经验表明,现收现付和完全积累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单一的制度都没有办法应对老龄化的挑战需要多支柱。多支柱是说既要有以现收现付为主的第一支柱,政府兜底,去抵御长寿风险;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那就是雇主主导;第三支柱是个人主导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二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必要性及功能定位;

  三支柱的概念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但是中国人比他们行动的早。在1991年的官方文件中谈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就提出来,我们要建立国家、集体分担的制度。理论上很早,制度上落实比较慢。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有关,没到那个时候建也建不起来。这样多支柱是共同的趋势。

  为什么我说我们做的比较慢呢?大家看一下这张表。虽然各国对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名称是有差异的,但总体思路差异不大。美国的第一支柱看它2017年的数据是2.9万亿美金;第二支柱是16.8万亿美金;第三支柱是9.2万亿美金,最后合计是28.9万亿美金。二三支柱的养老金资产占同期GDP比重是134%;加拿大比它还高,二三支柱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59%,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存了5.02万亿人民币;企业年金做了十几年仅积累了1.29万亿元。全部6.3万亿人民币的养老金积累仅相当于同期GDP的1.6%,而且我们的特点是第一支柱养老金一支独大,老百姓现在靠的是基本养老保险。

  第一支柱一支独大,承担的功能是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和在职人员的平均工资相比,一比就知道从当初比较高的70、80一路下浮,到现在的46%。国际上讲,如果想维持本人的生活水平不下降,至少要70%到80%,差距怎么办呢?就是这个问题。

  当初设计的时候希望第二支柱补一补,我们发现第二支柱成长了一段过程,由于近年来很多因素进入停滞,也就是说企业年金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只有不到9%有企业年金。统计数据的分布不一样,如果把全部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话不到6%,因为其中有一部分灵活就业参加了,不管怎么说10%不到。现在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灵活就业比重不断的增加。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办法做企业年金,因为企业年金是雇主主导的,因此没有办法做第二支柱的。怎么办?显然要做第三支柱。根据老龄化的程度和形式,根据现在自己的养老金制度一支独大和第二支柱的发展之后,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第三支柱为什么做?有四个功能,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四个功能:一是做养老金的收入补充,提高全体国民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满足更加美好的老年生活需要,建成补充养老金的归集账户,实现参保者流动权益保障;二是制度上的补充,减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的压力,有助于形成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机制,为灵活就业及无工作者参与更高水平养老金计划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推动国民的理念转变激励国民形成长期养老规划,推动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的理念转变,以收益率优势激励国民积极参与;四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壮大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

  三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制度设计与核心理念

  2018年,财税22号文件提出来目前的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总体来看现在税延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是产品制,简单讲先买产品,买完产品之后去申报。申报说我买产品了,你要给我证明买了,你给我证据。下个月给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说你买了给你退税,把税收退回来,基本是不严格的退税制度。

  未来怎么办?因为它是个个人主导,它应该是账户制。通过唯一的账号实现税收优惠功能。并且投资权益制度都在那里,这个账户既有权益账户也有资金账户。所有符合条件的产品都进入到这个账户平台上,就避免了重复征税等,也保证了账户公平性。这种账户的养老金人工作转移了没有关系,这个平台、账户都会存在,可以把原来银行开的销掉到另外的银行,但是唯一性因为你是身份证号,也就是社会保障卡那个号码,这样的制度是统一的,希望把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关联上。那个企业如果没有第二支柱,你也可以转过去。

  第三支柱养老金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税收激励,老百姓的说法现在要提高起征点。随着工资的增长,税收优惠还是很重要的,并且这种税收优惠适当时还可以考虑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低收入者给他一定的补贴。

  此外,更重要的原则是这样一个制度,需要多方参与。下一步银行、基金、保险都会纳入选择范围,满足不同群体的风险偏好。还会建立产品准入制度,但不要重复性,因为现在一些产品已经有准入资格,然后建立默认工具。像郑教授讲的现在我钱很少,一个月一千块钱进入大平台,我忘了怎么办?没有关系,我们有默认投资,给你投资机制就可以做了。

  四是基金行业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中大有可为。

  中国老百姓不是没有钱,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银行储蓄相当于GDP的80%,只不过说这些钱不是用于养老,或者主要目的不适合养老的,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将这些资金转向养老,应对老龄化。各国其实也看到了,建立这样的制度储蓄率下降了,他们不存钱是错误的,人家在那边存钱了。我们现在没有存钱,所以把它制度化存起来,真正应对老龄化的危机。

  从长期来看,第三支柱的市场很大。从潜在覆盖面看,2016年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2.78亿。从收入来看,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均每月工资5638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569元。根据测算,我国的五险一金个人缴费率约在20%,那么税前工资在4600元以上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换而言之,工资在4600元以上者,参加个税养老就能获得税收优惠。如果考虑到2018年两会期间提到的个税起征点上调因素,预计工资在5000元以上者能够享受个税养老税收优惠。如果假定5000万人参加个人税延养老保险,政策规定税收递延优惠封顶线1000元或者工资6%,假定平均每人月个税养老缴费400元,据此计算,则每年个人税延养老缴费规模将超到2400亿元。。

  从国际经验来看,2017年底美国第三支柱资产规模为9.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49.54%;巴西第三支柱资产规模为0.3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23%左右。假设我国第三支柱能够达到GDP的20%,资产规模超过16万亿,即便第三支柱达到GDP的10%,资产规模也要10万亿,因此长期来看,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还有更大发展空间,当然这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三支柱养老金能帮助基金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第一,养老金能强化公募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地位。一方面养老金是公募基金主要来源之一。以美国为例,2017年底二三支柱养老金25.8万亿美元中,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产达8.83万亿美元,占共同基金总规模18.7万亿的47%,接近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养老金着眼于参加者老年收入保障,是最典型的长期资金。这能让基金管理机构充分贯彻长期投资理念,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规模扩大,还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健性和有效性。

  第二,养老金是基金行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与普通基金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走势影响频繁申赎,导致公募基金规模波动较大不同,养老金缴费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其投资规模始终稳健增长,基本不受市场短期涨跌影响。从我国来看,即便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但是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从2001年的800亿元持续增长到2016年的2万亿元,企业年金也从2007年155亿元稳定增长到2017年的1.3万亿元。

  第三,养老金助力公募基金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养老金从参加者开始缴费存续到退休领取,是典型的长期资金,承受风险能力较强。对于短期市场涨跌,养老金可以“用时间换空间”,通过长期持有分享未来资本市场上涨的收益。此外,海外养老金近些年还纷纷践行股东积极主义,通过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进而获取长期收益。

  第四,养老金投资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可以将居民储蓄中的养老资产从银行体系分流出来,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强化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地位。另一方面,养老金投资范围和投资工具的不断增多,客观上推动了基金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也为资本市场发展和体制完善注入了持久驱动力。同时养老金也能帮助公募基金践行价值投资理念,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谈基金行业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几点思考:

  首先,借鉴国际经验时,要高度重视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修正。因为资本市场发展阶段和特征不同,国民金融知识、养老理念不同。国外成熟的策略和产品在中国适用性要充分论证,比如对于养老目标基金的下滑曲线,能否设计一个初期较低然后升高再下降的曲线?

  第二,要充分重视养老金融投资者教育。对国民进行养老金融基础知识、养老金融风险意识和养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育,来提高国民的养老金融素养、唤醒民众的养老金规划和投资管理意识,以及助力健康市场生态的培养和市场风险的化解。

  第三,加强投资顾问培育,我国金融发展历程相对短暂,国民投资能力不足,需要专业投资顾问提供指导。我国第三支柱的长足发展,也需要对作为中介角色的投资顾问行业进行大力培育,个人可通过专业投资顾问,帮助其选择投资产品,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

  最后,要重视养老金品牌建设,管理人的品牌形象对养老投资行为存在影响,在国民养老理财观念中,银行和保险占据一定优势,国民对基金产品养老功能的理解不足,参与不够,不利于基金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应举行业之力塑造基金是养老金事业重要参与者的形象,促进行业参与养老金体系建设。

  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关键词阅读:董克用 第三支柱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