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股票还是主动量化 要精度还是宽度?

  我们在决定购买基金的时候,一般都会面临选择的问题,首先就是要选哪类基金?按照不同的分类,基金的类型也不相同。如果我们想要参与权益(股票)市场的机会,我们的选择通常有两种:偏股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和量化基金(主动型量化基金和被动指数基金)。

  事实上,这两种基金也是按照股票市场的两个投资流派——主动管理和量化策略来进行区分的。这里的量化策略主要是指主动型量化基金,被动指数基金相对比较简单,严格复制跟踪指数配置指数成分股,要求严格控制跟踪误差。

  那么,主动型量化基金和主动管理的偏股基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更直观的比较二者的区别:如果用中医和西医来比喻成量化和主动管理的话,主动管理更像中医,更多地依靠基金经理的经验和感觉判断病在哪里,而量化更像是西医,依靠模型积累经验,帮助医生进行决策判断。模型对于基金经理的作用就像CT机对于医生的作用。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基金经理会定期用模型对整个市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扫描,根据检查和扫描结果做出投资决策。

  我们再详细点来看的话,主动管理是通过不断的深入挖掘公司研究行业,研究商业模式等,然后挖掘出优秀的公司,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来获取阿尔法。最成功的代表就是巴菲特,包括A股市场中很多优秀的公募同行也做得非常不错。这种方法的看家本领就是精度,就是在某个方面比别人更有洞察力,对某个类型的上市公司,或者对某个商业模式比别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而量化策略则是基于历史行情中归纳出的成功投资逻辑,用计算机来辅助进行大数据的处理,得出来的投资组合,再用一个严格的模型来优化这个投资组合。和主动管理的精度相比,量化的优势就是宽度,毕竟人脑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计算机是没法比的,量化投资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投资标的覆盖更广。

  一个精度制胜,一个宽度制胜,各有优劣。在某些行情分化比较严重的阶段,量化的宽度优势发挥不出来,阿尔法也就不显著或出彩了。如2017年“一九行情”,阿尔法获取比较困难,仅10%的价值型股票上涨,成就了那些一直坚守这些公司的价值投资者。类似情况是2003年,当年只有“五朵金花”在涨,也成就了第一代公募主动基金经理。

  但如果客观看市场数据,当大部分股票开始出现阿尔法收益的时候,量化的优势就会马上显现。

  我们同样用数据来说话。

  表1:2014年-2017年偏股基金和主动量化基金平均收益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量化投资开始比较普及的2014年开始到2017年,将主动管理股票基金和主动型量化基金平均收益比较可以看出,2014-2016年量化多头产品业绩每年均跑赢主动股票基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一九”分化极端市场行情,使得量化基金的宽度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导致2017年量化多头策略的平均业绩跑输主动股票基金。

  而从2014-2017年的4年平均收益率来看主动型量化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20.73%,相对应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别为9.61%、10.58%。

  所以,总的来说,主动和量化这两个流派都可以创造超额收益,主动管理基金主要依赖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的精选股票能力,因此不同风格的主动基金业绩差异较大。而量化的方法,即系统化积极选股的基金,则因为其宽度,降低了集中持股带来的风险。

  尤其是当下市场,个股“黑天鹅”事件频发,以精度制胜的主动管理受到很大的挑战。而以宽度制胜的量化策略,由于其极度分散的配置,使得个股“黑天鹅”事件给投资组合带来的影响几乎忽略不计。

  对于量化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而言,每一个模型及其起作用的‘因子’都是有逻辑的。这个投资逻辑放到一个股票上去未必会成立,但是放到3000多只股票中去,只要有百分之六十的概率,就能获得Alpha收益,因为量化策略的样本足够广,持股也足够分散。可以有很多逻辑去获得这些超额收益,不会依赖于其中的一条逻辑,这使得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会不断加强。

  而事实上,量化策略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在选股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纪律性和风险控制,首先对股票池进行黑名单控制,对于ST风险股票,退市风险股票,监管处罚骗子公司等风险股票实行禁止投资,其次紧密跟踪因子表现,及时淘汰没有适应性的因子,加入新的因子。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股票资产的核心收益,来自于上市公司组合的估值、成长、盈利、质量等价值特征驱动。量化策略通常用一个因子代表组合某一部分创造价值的特征,而用多因子选股方法多视角提炼权益价值特征,回归投资本源用宽度的方式参与股票投资价值。

关键词阅读:股票基金 量化 股票型基金 跟踪误差 股票上涨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