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信用债违约回顾 违约主体数多、涉及金额大

  2018年是信用债频繁违约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市场违约情况,违约呈现出主体多、涉及资金量大、分布行业广、违约民企和上市公司显著增多的特点。

  违约主体数多、涉及金额大

  2018年全年新增违约主体43家,涉及债券119只,涉及金额1166.51亿,约是2017年3.5倍,超过2014年~2017年违约金额的总和。

  2018年的债券违约从季度分布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新增违约主体分别为1家、8家、15家和19家,明显集中于下半年,且环比呈增加趋势。考虑到2018年7月下旬起宽信用政策出台、以及10月份包括CRMW、纾困资金等支持民企政策密集出台后,四季度违约的债券总规模仍然比较大,一方面与下半年低资质信用债(特别是非公开公司债)集中到期回售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宽信用政策并未缓解资质较差企业的融资问题,信用债市场仍然明显的信用分层问题,投资人信用资质下沉意愿不足。

  涉及行业广

  2018年43家信用债违约发行人的行业分布看,除6家非公开债无行业分类外,其余发行人行业共分布于18个申万行业,涉及行业分散,且没有明显行业特征。2014年~2017年违约主体涉及的行业数量分别为4、12、15和7个,违约一般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与经济下行、行业景气度较差相关性较高:如2014-2015年违约主体多为新能源行业,与行业前期过度投资以及外部需求恶化有关;2015年底-2016年新增违约多以产能过剩行业为代表,产能过剩且需求不足,发行人持续巨亏导致违约。2018年以来新增的违约发行人行业共性主要是现金流较差、前期过度投资、对非标和债券等再融资依赖性强,从2018年初开始,这些主体遭遇了再融资收紧、投资人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违约主体涉及行业明显广泛分布。

  违约民企、上市公司增多

  民企和上市公司是2018年违约主体的关键词之二。

  2018年非国企违约主体共37家,涉及债券103支、金额1072亿,违约金额占全市场违约的9成以上,与非国企信用债2.8万亿的存量相比(WIND口径剔除同业存单6.1万亿、金融债3.09万亿、ABS1.36万亿等),违约率约3.8%,远高于国企违约率约0.77%。2018年违约集中于非国企,内部原因源于公司治理不规范、内控薄弱和过度投资等问题,外部可能由于严监管背景下非国企再融资环境更容易受到影响。

  另外,2018年违约主体中上市公司数量15家明显高于以往,而2014~2017年一共只有4家。2018年债券违约的上市公司涉及9个行业,主要是环保(4家)、地产(3家)、传媒(2家)、商贸、农牧等行业。

关键词阅读:信用债违约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