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费率基金重启试点 6家上海公募打头阵

  浮动管理费率试点是公募行业的一种尝试,对管理人有督促作用。但只会是部分机构的差异化服务,并不具备普适性。

  “业绩好多收费、业绩差少收费”,以浮动管理费率为卖点的基金,近日再度受到关注。

  《国际金融报》记者获悉,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已重启试点。本次共有12家基金公司入选,将分为两批、每批6家进行试点。

  首批6家来自上海

  对于获得试点资格的要求,业内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参与试点的公司,为前期有试点经验或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较大的公募基金;另一种说法是,中长期权益基金业绩较好的公司,以及一些投研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型公募,拿到了这12张“入场券”。

  一位知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首批6家试点公司均来自上海地区,分别是华安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兴全基金、中欧基金、富国基金和国泰基金。

  记者向多家基金公司求证此事,收到的回复多为:“一切以公开信息为准。”

  无风不起浪。审批搁浅一年多的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近期的确冒出了“新芽”。证监会审批进度显示,8月底以来,先后有7家基金公司上报了不同封闭期的相关产品。

  从申报公司所在地来看,主要以上海地区为主,包括富国、中欧、华泰柏瑞、国泰、兴全5家基金公司。此外,还有北京的泓德基金和深圳的安信基金,各申报了一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

  从审批进度来看,富国、中欧、华泰柏瑞3家公司申报的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已经获得“一次书面反馈”,另外4家基金公司提交的产品申报材料也已被证监会接收。

  不过,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申报了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并不表示拿到了试点资格。

  所谓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收取管理费与业绩表现直接挂钩的基金。按照收费方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分为两类:“支点式”上下浮动管理费基金和提取“业绩报酬”浮动管理费基金。

  公募传统的“旱涝保收”模式一直广受诟病。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张碧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的推出,就是希望通过费率的约束,将管理人的利益与投资人的利益绑定,从制度设计上改变过往基金管理人无论产品业绩如何都能旱涝保收,却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的情况。“这对推动基金行业长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过往业绩分化

  实际上,基金将管理费跟业绩挂钩,在业内早有先例。国内首只浮动费率基金发行于2013年,目前浮动费率基金已达到44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这类产品规模合计366.62亿元。

  从历史业绩来看,存量浮动费率基金表现较为分化。截至9月18日,绩优者如东方红产业升级、东方红睿元三年定期、安信价值精选,成立以来收益率已经超过180%。今年以来,中欧精选、金鹰民族新兴、兴全新视野等8只基金,收益率均超30%。而绩差者如银华大数据,成立3年多来仍亏损23%。

  “这次重启试点还挺让人意外的。”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挺避讳提“类私募运作”“浮动费率”这样的字眼,基金公司也从不刻意去宣传这些点,所以浮动费率基金一直比较小众。“监管此次再推试点,也许是希望权益资产向主动管理能力强的公司集中,让优秀的管理人来管理更多的资金。”

  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监管层就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收取浮动管理费指引(初稿)》下发至基金公司征求意见,为试点推出铺路。该指引对采取浮动管理费率的公募基金,在基金经理、跟投机制、计提方法、浮动空间、业绩基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

  比如,要求采用浮动管理费模式的基金应当为债券型、绝对收益策略基金。基金公司股东、固有资金、高级管理人员或基金经理认购基金的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管理该业绩报酬基金的基金经理出资比例不低于10%。

  在任职资格上,基金经理应当具备5年以上股票型或混合型或债券型公募基金管理经验,或者在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从事股票和债券投资管理工作且担任投资经理5年以上。而且,浮动管理费基金的基金经理年度绩效收入中,不少于30%的部分应当递延发放,递延时间不少于两年。

  此外,规定基金提取业绩报酬后,年度总管理费用不得超过期内平均资产规模的5%;基金管理人计提浮动管理费的考核周期不得短于一年;提取业绩报酬基金的提取频率每年不得超过一次;计提日应当为基金封闭运作期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难以成为主流

  费率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张碧璇指出,管理费率的设计不应只是简单的浮动,更要体现出其对于引导长期投资的价值。对投资者而言,投资体验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短期“追涨杀跌”式的频繁买卖;而对基金管理者来说,如果费率激励设计不合理,也可能造成基金经理过于追求短期收益,不利于基金产品长期的投资运作。

  那么,浮动管理费率是否会成为行业趋势?业内人士普遍持否定态度。

  “浮动管理费率试点是公募行业的一种尝试,对管理人有督促作用。但只会是部分机构的差异化服务,并不具备普适性。”天相投研投顾总监贾志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基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牛短熊长’的股市行情下,基金公司业绩不佳的时间居多,如果没有管理费收入,基金公司难以发展”。

  参考海外经验,公募基金收取固定的管理费是全世界通行的模式。张碧璇认为,浮动费率在产品创新方面有一定价值,但不会成为主流的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

  一是当前对于公募基金管理团队的考核,包括了产品的业绩表现以及管理规模,已经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再引入浮动费率,对管理人投研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可能比较有限。

  二是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结论以及Smart Beta产品的出现,都表明基金收益中源自市场系统性表现的占比在逐渐增大。那么,当基金收益上涨时,管理人的主动管理到底作出了多大贡献,以及投资人该为此付出多少额外费用的合理性将受到考验。

  三是投资人在对基金产品,尤其是主动投资类基金产品进行选择的时候,最为关注的一定是基金的投资能力及业绩表现,对费率成本反而不太敏感,因此浮动费率的影响力可能比较有限。

关键词阅读:公募基金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