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震荡,我们为什么会恐慌?悲观者正确 乐观者成功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美股4次触发熔断,欧洲、亚洲、南美等多国股市亦难幸免,原油市场一夜暴跌……种种极端行情连发,A股难以独善其身,让投资环境变得迷雾重重。在此,汇安基金零售业务部总经理魏嵬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我们为什么要买股票?

  我们买股票的本质,是我们愿意成为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东然后有钱赚。问题来了,怎么赚?一个是赚公司盈利的钱,毕竟我是股东啊,我可以赚股息红利。另外一个是赚别人的钱,也就是说其他人也想来做股东,愿意用比我更高的价格买走我全部或者部分的股东身份。所以,用专业的话说,股票收益两个来源,一个赚盈利,一个赚估值。

  用盈利算股票价格,每一个教科书都写的很简单,DCF(Discounted cash flow)现金流折现,把未来所有的现金流都折现回来。这意味着,只要企业能够持续的盈利,中间哪怕盈利降低、甚至没了,本质上对股价的影响都不大。但是短期影响情绪,会让大家觉得这个企业不行了,开始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估值则进一步走低。

  可是疫情属于外生性事件,一旦过去,相信大家恨不得一口气吃好几顿火锅。所以疫情来的时候街上空空荡荡,疫情走了之后又会熙熙攘攘,受到影响的企业和人都会迅速修复。

  因此,在市场整体估值还算说得过去的时候,突然又打了个9折,这个感觉简直就像各位美女看到心仪的口红在李佳琦那里突然做活动一样。总之,不带来永久性伤害的暴跌都不必过于恐慌。所以个人认为,这一次冲击,本质上不是深度问题,而是长度问题。不在于调整的深浅,而在于能维持多长时间。

  我们为什么会恐慌?

  第一,恐慌来自于对未知恐惧。很多人觉得所谓的点位,就像海平面一样,一眼望去,深不见底,仿佛3000点以下就是1000点,1000点一下是100点。这一脚踩下去,就直接淹死了。但其实经济发展和企业盈利源源不断为这片海提供着强大的“浮力”。海平面是均衡的估值水平。水面以下,扎得越深,浮力越大。绑着优秀的企业可以乘风破浪,傍着垃圾企业才会葬身海底。所以不用担心一脚踏空,优秀的企业不但是风暴中的舢板,更是风平浪静时的诺亚方舟。

  第二,恐慌来自于对不可理预期的反噬。我要飞得更高、赚的更多,自然也怕高空坠落,于是风吹草动立刻走人。那么,偏股型基金到底赚多少算是合理回报?回顾历史,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带来的答案是年化10%~15%。这个资产平均回报就像地心引力,涨的多了是运气,涨的再多就不太合理,就会被这个资产收益率所牵引。比如,爆款基金的出现往往就带来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买的人多是因为涨的多,涨的多了自然就开始均值回归了。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从2016年开始,中国权益资产收益率越来越开始稳定了。很可能以后我们手上的工具就越来越固化为均值在4%~7%的偏债产品和10%~15%的偏股产品。这样化繁为简一下,会不会更清晰一些?

  我们为什么要有信心?

  因为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这个道理亘古不变。如果疫情毁灭一切,那么股票和钱又有何用。如果疫情终将过去,那么何不反向在“危”中寻找“机”会?2018年四季度,在最悲观的时候,网上很多人说:2018年是中国过去十年最好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差的一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市场情绪的极度低落和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惘。结果2019年A股迎来了一个历史上的最好年份之一,四季度PPI也开始见底。这一段经历距今只有一年,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慨叹不已。对未来乐观不是自我催眠,而是一次一次的历史和思考问题的逻辑。

  在悲观中保持乐观,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也许大多数人做不到,但这就是少数人盈利的根本原因。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勇敢,怎么赚钱?

  中国市场的特色是,中国特色,本质上还是会符合金融学基本原理。反映到现实就是,市场拐点必然先于疫情拐点。而疫情一旦结束,伴随着流动性的宽松,也必然会带来行情先于经济,也就是所谓狗跑到人前面去的结果。对于市场,预测是很难的,但从中长期来看,把震荡市场当成布局机会,然后多一些耐心,未尝不可。

  市场震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和无法战胜自身的恐慌。坦率讲,我也很恐惧,毕竟人是情绪的动物,但是,对于未来,我还是相信,阴影会散去,一切不过是时间问题。乐观并非来自于走夜路时给自己吹口哨壮胆,也并非来自于周遭人的奉劝。当我们真正想明白、看清楚,才会消除未知的恐惧。这个意义上来说,乐观来自于对本质的认知。世界是平的,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携手看云卷云舒,深耕待春回大地。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