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如买基金”!基金市场继续占领“C”位。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达8000亿元
5月基金市场逐渐回暖,打破上个月的冷清。金融界基金统计,截至5月27日,5月新发基金已经达到100只,成立规模突破1500亿元,环比上月增加了近400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当仁不让成为发行市场的主角。混合型基金成立42只,募集规模大680.64亿元;债券型基金成立35只,募集规模为445.75亿元。
截止目前来看,前5个月公募市场已经正式成立525只基金产品,合计募集规模高达8000.3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2%,照此计算,2020年全年公募基金新发市场募集规模有望超越去年全年,创造最新的年度发行规模纪录。具体来看,混合型基金已经成立了204只,募集规模达3978.79亿元;债券型基金成立了187只,募集规模达2264.40亿元;股票型基金成立了112只,募集规模为1600.68亿元。这三类基金分别占了新基金发行总规模的49.04%、29.12%、19.70%。除此之外,封闭式基金、QDII分别有12只和10只新发基金产品正式成立,募集金额占比较少。货币市场型基金仍然没有新产品成立。
5月“爆款”狂吸金 2只基金发行破百亿
不仅是新发市场规模和数量达到新高,5月新成立的基金“吸金”能力也不俗。金融界基金整理发现,今年发行规模超10亿的权益类基金数量已达138只,有6只规模过百亿,其中5月以来就有两只基金发行份额过百亿。
截止5月27日,5月出现的“爆款”基金多达5只,分别为汇添富优质成长、鹏华成长价值、易方达均衡成长、景顺长城成长领航、澳银科技创新一年定开混合。另外,5月25日成立的银华中债1-3年农发行,发行规模153.02亿,也是今年发行规模最高的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其中,5月22日成立的易方达均衡成长,成为年内首只成立规模破200亿的基金,同时也是公募首发史上排名第四的权益类基金。 新基金发行市场亮点不断,也助推5月份权益基金总募集金额逼近1000亿元,成为一个小高潮,也给市场带来较大增量。
2020年这些基金最赚钱
虽然今年以来主要市场指数均出现下跌,但在A股市场明显的结构性行情中,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超额收益凸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3千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7.8%,跑赢同期大盘13个百分点,在医药、消费、农业等逆周期板块的强势表现下,医药等主题基金领衔排行榜,年内收益率最高突破45%。被动指数基金方面也表现不俗,医药、半导体主题领跑收益榜。
主动权益基金产品方面,医药主题基金霸屏主动权益类基金排行榜。数据显示,截至5月28,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行业收益率46.60%位列基金业绩榜首,工银瑞信养老产业以收益率46.15%位列第二位。 另外,广发医疗保健、工银瑞信医药健康、工银瑞信前沿医疗、宝盈医疗健康沪港深等6只基金收益率也都达到40%以上,目前收益率超过20%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数量已经达到31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展现了很好的赚钱效应。
被动指数产品方面,虽然自二季度以来,ETF市场开启了资金集体大撤退,资金逆市流入的ETF少之又少。但收益方面表现仍然不示弱。前5月多只医药、半导体类指数基金的回报超20%。
具体来看,今年前5个月回报居前的股票指数基金依旧表现出色,受益于医药生物和半导体行情的指数基金回报率居前,包揽前十名。金融界基金整理发现,今年前5个月国泰中证生物医药以31.36%的回报位居指数基金榜首。华宝中证医疗、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分别以31.24、27.92%的回报位列第二位、第三位。整体看,共有18只指数基金今年前5个月的回报超过15%。
年内基金公司高管变更115人次
2020年公募基金高管变更浪潮继续。金融界基金统计显示,截止5月27日,年内共有60家基金公司发生115人次变更,其中董事长变更17人次,总经理变更37人次,副总经理变更43人次。金融界基金整理发现高管变更原因主要分为退休或任期届满、内部岗位调整、个人原因,其中因个人原因离职的人数占比超过6成。
今年出现高管变更的基金公司中,不仅有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大型公司,还有弘毅远方基金、英大基金、富荣基金等中小型基金公司。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基金公司总经理变更频现或与资管机构的数量增加,可供选择的机会增多有关。当前已成立的基金公司数量超过140家,无论是新公司还是存量机构都对高管人才有需求,而包括总经理在内的高管在公募基金公司之间的流动也时有发生。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公司等资管机构对于基金公司的人才“求贤若渴”,部分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出于多方面考虑也会出现跳槽的情况。“不过,这也有利于资源的再配置,属于行业的正常现象。
高管适当流动是好事,公司核心人才出现更换,对基金公司的产品布局、销售风格和投研体系带来新的管理思路和特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频繁的变更则极大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据业内人士分析,高管的变动,尤其是公司核心骨干层面的变动无疑将对基金公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是全面的、系统性的长远影响。高层的频繁变动,可能导致人心浮动,在业务层面,则可能影响基金经理能否安心做投研;对公司治理而言,也会影响其连续性。





- 重磅突破!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样件成功下线,德尔股份获国际权威认证!
- 稳定币牌照稀缺!港府称首批仅个位数,国泰君安国际、多点数智双双暴涨,万亿级市场7巨头竞相布局
- CRO概念盘初直线拉升,睿智医药涨逾11%,机构:下半年医疗健康产业业绩和估值修复趋势确定性较高
- 三季度内存最大涨幅将达到45%,AI高景气望推动中长期需求向上
- 2025年炎夏侵袭全球,有望大幅拉动空调内、外销量提升
- 三大DRAM原厂将产能转向高阶产品,LPDDR4等价格或持续上涨
- 垂直医疗领域AI技术重大突破,AI赋能行业按下“加速键”
-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关键技术,灵巧手开始以量产为导向
- 阿里与美团打响外卖补贴大战,茶饮行业受益,关注供应链相关企业
- “苏超”持续火爆引发跟风潮,足球产业链全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