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投资笔记|2021年主线是经济复苏 资产配置仍是关键

摘要
《基金经理投资笔记》固收+系列 ——笔者指出,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大扩容已是大势所趋,居民资产配置会进一步向金融资产倾斜,金融资产结构变迁逐步倾向中高风险资产。

  《基金经理投资笔记》固收+系列

  给固收+以不一样的表达!

  作者:嘉实基金大养老板块联席CIO、基金经理王茜

  2021年依然看好固收+机会,我们希望为投资者带去可预期、低回撤、持续回报的产品体验。固收+中的“固收”是以债券投资为主,争取相对稳健的收益;“+” 的部分,则是基于固定收益之上的“弹性收益来源”,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部分。“+”的策略核心是资产配置,结合不同的市场环境,精选各类优质的资产,打造多元组合,增加组合收益

  当然,“+”还可以是股票投资、打新、定增可转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等,只要有增厚收益的机会,都有可能成为 “+”部分的策略。通过不同类属资产的风险收益比较,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在控制回撤同时尽可能捕捉确定性较强的获利机会,使组合持有的资产始终保持一种较高性价比的状态,在充满不确定的市场中,力争为投资人带去相对稳定的收益预期,和较好的持有体验。

  今年投资关注四大变量

  回顾2020年,疫情是去年全球大类资产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受疫情影响,国内大类资产配置呈现避险资产跑赢风险资产的趋势,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流动性驱动估值逐渐转变为业绩驱动。

  展望2021年,结合经济复苏和政策调控的推进,我们全年重点关注这几个变量:疫情的控制、信用风险、通胀的情况以及海外货币政策的变化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考虑以下三大因素,一是宏观基本面因素,特别是GDP、CPI、社融等重要的经济指标;二是估值,即各类属资产的估值水平;三是从基本面中单独列出的流动性因素。除以上三个需重点考虑的因素外,投资人行为的变化等也需要进行研究与长期关注。

  从专业机构角度出发,我们会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解读数据背后体现出来的本质性逻辑。在不同的类属之下,我们重点观察研究的因素会各有侧重。例如,我在对债券进行观察研究时,会相对更多侧重在宏观、供求关系;在对股票资产进行观察研究时,则会更多考虑基本面、景气度、盈利、估值等因素。

  2021年配置节奏很关键

  2021年是流动性回收的一年,固收+有望成为一个重要机会。 但由于风险偏好和产品运作理念的不同,同为固收+的产品,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主要体现在产品向上的弹性以及其对回撤的要求上。

  在这些年的投资实践积累中,我们更偏向通过自上而下对债市整体贝塔的把握和自下而上阿尔法挖掘,获取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益,同时辅以控制下行风险的权益类资产配置。

  相对2020年,今年固收+的配置节奏更关键,应关注对不同类属资产的配置比例与节奏。预计今年第二、第三季度是大类资产配置的拐点。我们更倾向于在二季度,也就是伴随疫情防控、有序开工等经济增长点开始发力后,待确定性比较强后,再去做大的配置调整。

  投资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追求相对收益和相对排名,而是追求绝对收益,注重投资者长期持有体验和长期收益。在市场过热阶段,我们会避免进行激进操作;在市场出现大幅波动风险时,我们会力争避免组合出现回撤过大。

  资产配置要匹配好自身风险

  从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到未来的一些趋势:居民资产配置进一步向金融资产倾斜;金融资产结构变迁逐步倾向中高风险资产;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大扩容;国际化配置需求强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想要让投资收益更可靠,应持续提升资产配置能力,设计适合自己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配置框架。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浮现,养老投资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养老投资也越来越年轻化,如何实现提早退休、拥有高品质退休生活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养老投资应以资产配置为核心 根据年龄阶段动态调整。随着个人的年纪增长、现金流变化,在不同风险收益特征资产上的配置比重会发生变化。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最佳的配置是在40岁左右,当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收入达到人生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峰的时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可以达到你人生整个配置最重的阶段。

  【了解作者】

  王茜:目前公募基金行业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女性基金经理之一,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履职与武汉市商业银行、中信证券、长盛基金,现任嘉实基金大养老板块联席CIO、基金经理。在超20年的固收投资研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其擅长债券市场的趋势把握、自上而下大类资产配置,以及个券的深入挖掘,注重组合的风险控制。长期管理社保固定收益组合以及公募债券基金组合,并取得不俗业绩,管理公募基金资产规模353.69亿元,代表公募基金产品:嘉实多元、嘉实鑫和等。

关键词阅读:基金经理投资笔记 王茜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