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证券黄凌:内需逐步壮大是必然趋势 抓住四大机遇迎面四大挑战

  金融界网9月7日消息 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接近尾声,作为服贸会重要论坛之一, “2021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峰会”于2021年9月7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由顺义区政府大力推动,由中信建投证券、汇添富基金、金博行研公司共同主办。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机构业务委员会主任、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联席主任黄凌出席并就“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金融市场投资机会”做了主题分享。

  在黄凌看来,海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高,我们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和挑战并存。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疫情短期内无法根除,脉冲式的冲击周期性的反复等局面或将延续,这些都将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今年二季度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出现了全面反弹,短期内寄希望于疫情消失是不现实的事情。

  其次是财政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复苏动力或将面临短板的风险。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对疫情期间的需求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财政刺激的逐步退出,顺风有可能很快会演变成逆风,随着救助的减少,居民收入和企业经营面临压力,目前高速增长能否维持尚未可知。今年三季度以来欧美PMI已经连续回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创下了疫情以来的新低。

  第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新兴经济体面向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等风险。美联储年内可能开始要缩减他的资产购买,欧洲央行也或在来年评估退出宽松的路径,新兴市场也将面临资本流出、汇率贬值、外债负担加重等事实。今年以来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已经开始通过加息应对相应的风险,政策被迫收紧,这些都将反作用于经济恢复,阻碍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

  第四,供需错配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高通胀可能还将维持更长的时间。主要经济体货币超发、需求的恢复速度、阶段性快于供给,使得局部领域的物价飙升,芯片短缺、海运成本高启、大宗商品涨价等现象仍然没有消除,成本上升或将抑制下游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资本市场蕴藏着哪些机会?

  第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为经济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财政和货币的发力较为克制,为疫情后经济持续发展储备了政策空间。不同于海外疫情的周期性反复,我们国内的疫情现在基本被控制在点状和局部。具体来看,我国经济的重启率先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了4.9%和6.5%,基本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0和2021年赤字率都是按照3.6%和3.2%安排的,尽管比2019年的2.8%有所扩大,但相比海外还是比较克制的,整体的资产负债表没有明显扩张,M2的增速也没有明显的偏离10%,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空间仍然十分充裕,应对接下来的挑战也比较从容,宏观经济稳定对股票债券等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疫情冲击下我们国家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保障国内供给,弥补海外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的供给受挫加剧了产业竞争,一些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比较明显。以芯片作为代表,我们正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证券市场是可以给相关企业提供助力的,在科技创新、进口替代、高端制造等领域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第三,疫情冲击下外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出口我们长期保持超高增速,我们认为并不是机,国内消费的恢复具有广阔的空间,在共同富裕、国内大循环等政策指引下内需的逐步壮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疫情之前我们国家的消费贡献的GDP只有55%,而美国仅仅居民消费的贡献占比就达到了67%。无论从短期恢复还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消费都具有广阔的空间。近期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中要促进共同富裕,未来中产阶级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居民收入分配有望更趋于合理,消费升级红利将极大释放。中国证券市场将在三次分配、培育消费需求和供应的主体方面发挥巨大的空间,大消费领域也将是我们中国市场长期确定的投资机会。

  第四,在疫情冲击下虽然我们现在进出国内还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但并不意味着证券市场的封闭和排外,相反国内资本市场将持续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内外的长期资金。对外开放将是未来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一,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服务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经成为政策之一。今年以来我们注意到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A股已经超过了2500亿,境外机构增持中国国债超过3千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长期资金的进入都将促进国内证券市场格局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阅读:中信建投证券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