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基金密集发布清盘预警 优胜劣汰加速

  

  近期,市场反弹带动基金净值强势“回血”,但仍有一些“迷你基”挣扎在清盘边缘;部分次新基金不堪市场震荡也面临清盘的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基金快速发展,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壳价值”贬值,基金产品将继续加速优胜劣汰。

  多只次新基金拉响清盘警报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波动,新成立的基金业绩不佳,不少产品很快触及清盘线。近日,多只基金发布“可能触发合同终止”或“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公告,其中很多是成立不足半年的新基金。

  根据易方达基金发布的公告,截至6月9日,易方达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ETF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若到7月7日,基金资产净值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则触发《基金合同》规定的终止情形。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于4月7日,成立不到1个月便已沦为“迷你基”。

  6月7日,天弘基金公告,旗下天弘国证港股通50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该基金成立于3月底,也是一只次新迷你基金。

  还有一些次新基金距离清盘更近一些,已公告提示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3月4日成立的易方达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于6月16日发布提示性公告称,该基金已连续46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这意味着,该基金若在其后的4个工作日不能提高规模,则可能触发清盘。

  成立不足半年的次新基金密集发出规模预警信号的同时,多只成立不足一年的基金已进入清算程序甚至终止运作。如融通稳健添瑞灵活配置、广发资管睿利3年定开、鹏扬景颐均已完成清盘,这些基金均成立于去年下半年,清盘时运作都不满一年。

  业内人士分析,近一年以来,市场持续震荡,很多权益基金成立规模本就不大,部分基金成立后又因亏损导致规模大幅缩水,不得不面临清盘。“‘生不逢时’,加上公募基金注册制的推出让基金‘壳’资源大幅贬值,应该是公募基金放弃挣扎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清盘危机”之下,部分基金公司开启了“迷你基”保卫战,发起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继续运作已成为“迷你基”的产品。也有一些“预警”的基金为了存续下去,积极尝试“自救”,不过总体来看,多数基金已能够“坦然”面对清盘。

  公募产品加速优胜劣汰

  随着次新基金濒临清盘或着完成清盘,公募基金整体的新陈代谢在提速。随着“壳”价值的下降,过去基金公司“死扛”保壳的举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截至6月18日,年内已清盘基金共计85只。从清盘原因看,既有因为资产净值或持有人数量低于基金合同约定而触发终止条款的,也不乏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清算决议的产品。

  截至目前,还有超千只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或面临即将清盘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市场上面临清盘危机的“迷你”基金数量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公募基金一直以来都是“好卖不好做”。一旦市场下跌,投资者避险情绪浓厚,纷纷赎回权益类基金,就会导致“迷你”基金大量增加,清盘压力也不断加大。

  此外,公募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费。基金公司做的是“规模”,只有规模够大才能盈利。目前,国内股票型基金管理费率通常在1.5%左右,不少“迷你基金”选择清盘,主要是为了“甩掉包袱”,让基金经理腾出更多精力专注去打造“精品”。“对长期业绩不佳的迷你基金进行清盘,也是为了有效使用投研力量,提升基金公司内部运作效率的考虑。”一位基金评价人士说。

  前不久,证监会下发《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指出,为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存在“产品开发能力弱,迷你基金、基金清盘、募集失败、已批未募产品变更注册数量较多”等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在法定注册期限内采取暂停适用快速注册机制、审慎评估、现场核查等审慎性措施,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迷你基金清盘正逐步成为常态。

  

关键词阅读:次新基金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