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数过万背后多个痛点待解 基金扩容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

  公募基金总数量突破里程碑式的万只大关,展现出基金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而对基金产品端看似繁荣背后的诸多隐忧的回眸与反思,或许更有助于我们对基金产品规范化发展、研发创新等问题作深层思考。

  当前,产品同质化、规模显著分化以及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等仍是较大痛点。在产品队伍持续扩容的同时,公募基金尚需完善发行和退出机制、优化考核评价标准,在数量上得到有效扩充、有效增长的同时更要谋求高质量发展。

  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公募基金数量跨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的同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产品布局日趋同质化,同类型基金产品之间的优胜劣汰持续上演。在受访人士看来,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行业大发展下各家公司加速健全产品线有关,也是现行基金代销的激励分配模式运作的结果。

  晨星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表示,按投资策略来看,国内公募基金的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从全行业来看,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普遍,且大多数“一拖多”的基金经理会采用复制策略的方式来管理名下的产品,造成了虽管理的产品数量多但同质化高。其背后反映的是新发基金发行和布局不合理现象,国内一直“重新发、轻持营”,基金公司为追求、保持规模不断新发产品,同一基金经理管理下策略类似,导致同质化问题加剧。

  恒越基金认为,跟风追逐热点确实导致公募产品同质化程度更深,比如众多指数化产品、尤其是行业主题ETF等,基金公司“跑马圈地”或者后来者希望分一杯羹,但站在投资者体验角度,工具性质较强的被动投资产品,同一指数其实不太需要这么多产品。而对于主动管理型产品,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国内公募基金投资范围仍相对有限、不够多元化,主要集中在A股和债市,也导致公募基金较为雷同。

  “有一定同质化,但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 谈及同质化现象,民生加银资产配置部总监苏辛分析称,背后的成因有以下两点。其一,基金公司之间的非差异化竞争。有一定管理规模的基金公司也会有一定的发展野心,希望本公司横向发展,布局齐全的产品线,而没有做到一司一品,打造自己的特色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基金公司就可能创造同质化的产品。

  苏辛进一步表示,其二是投研团队精力不足。即同一基金经理名下的不同产品都采取同样的策略选股择券。不过她同时强调,只要其操作满足基金合同中的约定,不搞“挂羊头卖狗肉”,这种同质化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是每一家基金公司、每一位基金经理都有足够强大的投研团队来支持多元化策略的实施。

  多位业内人士均指出,需要辩证看待公募基金现存的同质化现象。鹏扬基金多资产策略部总监唐正东就表示,一方面确实市场上有很多的基金产品定位都瞄准于某一类需求,从收益风险特征来说较为相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正反映出了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市场处在快速发展、激烈竞争的阶段,各大基金公司在不同类型基金产品上都有所布局。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多一些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可以促进同类产品之间的相互良性竞争,最终筛选出长期表现优秀的产品,这对基金市场和投资者来说都是好事。从基金投资的角度,如果一个类型的基金产品很少,平均规模较大,单支产品的超额收益可能会有所减少,所以多一些小而精的同类基金产品对基民来说未必是坏事。” 唐正东说道。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也直言,美国市场也有同样的问题,这并非全是负面的。“国内公募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大部分基金管理人来说,可投资品种的壁垒越来越小,投资策略越来越公开,人才流动也越来越自由,因此,产品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换个角度看,这也促进了行业竞争,拓宽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公募基金产品所应具备的投资功能来看,” 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分析称,公募基金产品既应该包括具备资产管理性质的“理财型”产品,也应该包括针对某一特定权益资产的“工具型”产品。目前来看,“理财型”产品由于投资理念,投资目标不尽相同,同质化并不严重。而那些针对同一主题或者细分行业的“工具型”基金产品更会呈现出同质化特征。但正是由于公募基金能够提供大量这类的标准化产品,才使得投资者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高效便捷的配置。

  在海富通基金看来,任何行业的发展或许都将经历从量到质的过渡,同质化也是我国公募基金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公募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加提升,以及行业基金管理人历来“重首发、轻持营”的发展思维,都造成了公募行业井喷发展的同时,对产品差异化存在一定的忽视。

  海富通基金表示,因此,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引导以及鼓励“高质量发展”,强调了长期价值投资以及对创新类产品的鼓励。

  事实上,这一系列举措已有成效显现,基金公司已渐渐在原有较为单一的产品种类中,开拓出了如权益增强策略ETF、跨市场/银行间债券ETF、混合估值、同业存单指数等产品。伴随监管正确指导及大中小不同类型公司理性发展的持续进步,海富通基金直言,相信市场投资者会迎来更多具备公司特色、投资策略特色、产品结构特色的公募产品。

  面对同质化竞争,部分基金公司非常注重产品创新以及差异化方面的布局。以国泰基金为例,主要做了三方面努力。第一,从供给侧,更深度研究市场。第二,从需求侧,更深度研究投资者需求。第三,精准匹配公司资源。

  单只基金规模分化明显

  尽管基金数量创新历史新高,但现阶段单只基金规模分化依旧明显,既有30只基金规模超过1千亿元,也有超900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沦为迷你基金。有人直言,“规模偏小的基金,本质是对资源的损耗,建议约束基金发行数量,同时强化小微基金清盘机制。”

  不少基金公司认为,规模是业绩的结果,应聚焦于中长期投资回报,理性看待基金规模分化。恒越基金就指出,近年来业内对于迷你基金的清盘、转型已趋常态化,销售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自身也逐渐都能以平常心看待,我们认为敬畏市场、尊重行业规律尤为重要,靠投资业绩说话的优胜劣汰是正常的,还是应聚焦于踏实提升投研实力,产品业绩提升了,规模增长会水到渠成。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基金可能弹性较高,规模过大的基金可能在投资上灵活性降低,对投资者而言还是看超额收益而无所谓规模大小。

  池云飞也指出,基金规模上的头尾分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对于规模非常大的基金,由于管理体量大,对市场的影响也更大,因此也要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建议基金管理人也要加强对该类基金的内部治理及风控。对于部分业绩没有竞争力的迷你基金,建议基金管理人引入积极妥善的基金合并及退出机制,优化产品线,提升投资者的长期获得感。

  “基金规模的分化一半来自于市场选择的结果,”谈及当前基金规模分化的原因,苏辛分析称,“一半也来自于基金公司宣传能力的分化。”

  苏辛表示,目前市场上大规模的基金多为长期历史业绩优秀的基金。在此基础上,基金公司也有动力去“包装”部分具备优异历史业绩的基金经理。这种造星运动直接增加了这些绩优基金经理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也为其旗下产品带来了大量规模。而部分基金经理可能因为本身业绩不好,导致赎回较多,规模下降;而也有一部分基金经理可能本身业绩不错,但由于种种原因宣传没跟上,导致知名度不足。例如基金经理可能因为本人性格的原因,不愿站到聚光灯下,也或者是公司所给予的宣传支持不足等等。

  在苏辛看来,绩优基金经理得到市场更多的投资是顺理成章的。但任何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策略必然有其最大规模容量的限制,一味“造星”扩大管理规模不可取。另外,对于迷你基金,监管部门也已有一套较完整的退出机制,在保证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支持规模过小的迷你基金清盘退出,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

  郑源参考历史数据分析称,公募基金产品也有着自身的规模变化路径。不论是形成超大规模的产品,还是变成迷你基金,这都是公募基金产品的规模变化路径一部分,或者说都是公募基金产品的基本规律之一。

  “从整体上来说,我们认为在以万计的公募基金产品群体中,出现一定数量超大规模基金或者迷你基金,只要其比例不是显著偏离统计规律,这应该是一个健康公募基金市场所应呈现出状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于产品的好坏优劣进行分辨,这本身也是市场效率的体现。当然,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来看,我们相信如何改善产品的业绩,同时加强产品的宣传,可能是消除产品规模两级分化的重要手段。” 郑源进一步说道。

  “重首发、轻持营”顽疾待多方合力解决

  现存于基金产品发展过程中的多个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到“重首发、轻持营”这个最大痛点上。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重首发轻持营”需要行业各类参与主体合力改变。

  对于基金公司投资运营来说,招商基金认为,持营的效率要远高于同质化产品的首发,“重首发、轻持营”更多是来源于销售机构自身需求与压力。要改变上述问题,需要从销售机构端出发,激励措施与监管规范并举,例如要求销售业务与托管业务进行利益隔离、鼓励保有量考核、对赎旧买新行为采取限制性措施等。

  恒越基金认为“重首发轻持营”只是表象,这不简单是公募基金管理人单方面的问题,需要行业各类参与主体共同转变。为什么一个绩优基金经理的持续营销需要通过另外新发基金来实现?比如基金公司希望与新的销售渠道拓展合作,但绩优老产品的托管不在该渠道,或者券商交易结算模式下,券结模式不在该渠道,对方的持营动力就会小很多,需要创设新产品并绑定托管或券结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才可能更统一,从而调动积极性,这样如果再开拓一家新渠道,又需创设新产品。

  此外一些基金公司和渠道对单只产品的规模也有所控制,以希望更有利于投资运作。同时市场各方的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仍侧重于首发销量和手续费,但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公司和机构已开始更重视保有量,包括开始尝试与为投资者增值挂钩。另外投资者教育和陪伴也是长期过程。

  而在屈辰晨看来,“重首发、轻持营”的背后也反映了投资者“赎旧买新”偏好的问题。一方面是新发基金会有更多的营销激励,促使渠道更愿意销售新基金,且渠道自身可以在投资者的频繁交易中获利;另一方面反映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对金融以及基金基本知识的匮乏,误将买新基金理解为打新股,认为净值为1元的基金较老基金而言要“便宜”。

  他进一步指出,“赎旧买新”的现象中利益冲突问题已受到监管关注,2020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尾佣比例不得超过管理费的50%。再者,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帮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基金销售渠道作为最直接、最频繁触达投资者的机构,也应发挥其专业机构的作用,向投资者传达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

  苏辛分析认为,“重首发轻持营”本质上是投资管理过程中激励不足的表现,所以核心的解决方案应该在于如何引导基金管理人更加重视业绩。“个人认为,首先第一点肯定是要将对基金经理的考核目标更多放在长期业绩上,而不是规模上,这一点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已经在变革的过程中了;第二要加深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之间的利益绑定;第三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是参考私募的管理费模式,部分创新产品的薪酬可以与基金产品的长期业绩挂钩。以此来引导基金管理人持续营销,做好业绩。”她说道。

  国泰基金称,基金公司应建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一是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二是践行“逆向销售”,创新投资者陪伴方式。销售需要引导投资者在合适的时点投资,避免盲目的追涨杀跌。基金公司可通过投资者教育,影响投资者认知和行为模式,设计更好的工具或制度,如推广定投、开发投资者线上辅助投资工具、开展买方投顾等方式,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克服行为偏差,改善投资体验。

  长城基金表示,公募基金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业绩提升和服务创新上。基金经理应更加注重研究创造价值,保持投资风格的稳定;基金公司则要从销售思维转向服务思维,更加注重投资者服务,着力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行业发展痼疾,真正以投资者利益为重,着力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

  博士基金认为,公募基金自身应做好三方面。一是在战略上深度解剖长期主义,努力做难而正确的事;打造主业突出、能力匹配、运营稳健、特色鲜明的公募基金差异化竞争力。二是推动公司研究覆盖,增强深度、扩展广度、提升敏捷度;做好投研核心人才和团队建设,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和传承,推动投研体系坚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三是进一步强化并落实基金经理长期考核机制。

关键词阅读:基金扩容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