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央企ETF规模最高涨近10倍,为何基民唯独对中特估越涨越买?

  大象起舞,蔚然成风。今年A股市场上能够与TMT分得一杯羹的只有央企、国企改革为主的“中特估”了。

  从个股来看,中特估概念涨幅非常可观,财联社记者选取市值超千亿的中字头个股观察,稳稳地上涨成为主流,截至4月19日收盘,中国电信年内涨幅最高位61.58%,“一带一路”龙头概念中国中铁大涨近35.24%,即将挑战贵州茅台“一哥”地位的中国移动涨幅达到50.26%。

  与此同时,仅从4月维度来看,截至4月19日,中国中铁、中国石油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内涨幅也超过20%。

  个股上涨带动了主题基金的久违的上涨,以央企创新ETF为例,今年以来走出昂首阔步的上涨曲线。包括中国国企ETF、国企共赢ETF等多只基金年内涨幅达到了30%以上。

  和其他板块基金“越涨越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中特估”主题基金今年以来赢了业绩,又赚了规模。比如,南方中国国企ETF年内基金份额增长达到9.35倍,翻倍的还有国泰央企共赢ETF和平安国企共赢ETF,年内份额涨幅分别达到342%、205%。

  多位基金经理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基民对“中特估”认可程度不断。平安国企共赢ETF基金经理成钧介绍,其管理的国企共赢ETF的规模从2023年2月开始出现了提升,到3月后,伴随着基金业绩创新高,基金规模增长进入加速期。

  “基民的大幅申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大家对于国企投资的逻辑出现了积极变化,关注到了国企股较为扎实的基本面和较低的估值,在今年市场风格中的投资性价比突出。”成钧指出,从交易面上来看,指数走出了均线多头排列的趋势向上的形态。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交易面对于基民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广发中证央企创新驱动ETF基金经理陆志明也表示,其管理的产品规模今年以来陆续有净申购,两会后能看到较快提升。长期以来,由于价值管理和价值传递不够充分,并且央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未能被市场估值所体现,因此央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估值水平较低的问题。今年多项政策陆续落地,加速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有了政策依据与细则要求,更好地激发央企上市公司价值重估和回归。在此大背景下,基民出于对国资央企主题未来投资价值的判断,也会借道ETF产品参与其中。

  涨幅近10倍,缘何越涨越买?

  作为今年较为明晰的投资主线之一,中特估概念成为和TMT并驾齐驱的赛道,相关主题基金涨幅可观。

  以央企、国企主题ETF来看,截至4月18日,16只主题ETF年内收益均为正,其中平安国企共赢ETF、南方中国国企ETF涨幅超过31%,国泰央企共赢ETF、富国央企创新ETF、嘉实央企创新ETF、广发央企创新ETF、博时央企创新ETF等5只基金同期涨幅超过25%。

  伴随着业绩的增长,基民对中特估基金投资热情高涨,大多数ETF在年内资金流入明显,南方中国国企ETF年内基金份额增长达到9.35倍,翻倍的还有国泰央企共赢ETF和平安国企共赢ETF,年内份额涨幅分别超过3倍、2倍。规模的大增也让不少迷你基金得以翻身,避免了清盘的命运。

  从资金流入情况来看,南方中国国企ETF年内流入5.4亿元、国泰央企共赢ETF流入4.32亿元、银华央企结构调整ETF流入3.25亿元。此外,富国央企创新ETF、嘉实央企创新ETF、广发央企创新ETF、华夏央企改革ETF等基金资金流入量超过1亿元。

  对于基民纷纷买入的原因,南方中国国企ETF基金经理龚涛表示,在去年易会满主席提出“中特估”概念后,三年国改收官,优质央企龙头价值重估可期,关注到相关机会。到今年内3月初,南方基金明确提出,“中特估”可能是今年最强主题之一。市场资金也同步观察到布局机会,代表新一轮国企改革下央国企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提升逻辑受到投资者的认可。

  关注到中特估机会后,不少基金公司在营销传播上下足了功夫。陆志明介绍,广发基金高度重视国资央企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在引导社会资金配置到国资央企实体经济领域的同时,培育并储备了广发中证央企创新驱动ETF及联接、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及联接、广发央企80债券指数等“广发央企红”系列主题公募基金产品,并对该系列产品进行了打包推广,全面展示历史业绩,客观介绍投资逻辑,为投资者分享国资央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红利,提供了有效的产品供给。

  近年来,ETF呈现出“越跌越买”“越涨越卖”的特点,但中特估概念基金在积累一定涨幅仍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对于原因,成钧表示,ETF作为工具型产品,一种功能体现在投资者利用ETF进行抄底,即呈现出“越跌越买”的特点;另一种功能则是投资者利用ETF把握某一行业或主题投资机会,尤其是该行业或主题具有长期投资逻辑时,就会呈现出ETF有一定涨幅仍获投资者青睐的现象。随着资本市场对本轮国企改革背后投资逻辑的深挖,可以看出此次国企投资的逻辑具有长期性,体现在当前正处在一个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的时代,新一轮国企改革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更注重盈利质量,国企改革有望成为今年A股投资的主线之一。

  龚涛也指出,投资者是否增配主要取决于是否长期看好这个主题,与涨跌并无必然联系。当前经济复苏方向确定性较强,央企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支撑经济稳步复苏的重点,受益稳增长政策。其中能源、基建、制造等央企引领的核心产业在复苏周期均有较高的配置价值。长期来看,“中特估”并非短期主题,新一轮国企改革下ROE和分红率的提升将成为估值再平衡的重要抓手

  央企指数基金未发先“卷”

  与此同时,央企指数发行也“卷”起来了。

  4月18日,中证指数公司公告了“中证国新央企ESG成长100指数”,至此,2023年以来央企指数已经增至7只,也是继2022年11月16日中证指数公司和国新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和“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以来的又一批新央企股票指数。

  在挂钩基金产品上,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银华基金、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南方基金、招商基金等9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报的9只中证国新“1+N”系列央企指数ETF产品已获受理,等待批复。可以预见的是,上述9只央企指数ETF获批后,发行市场又将迎来一波营销热潮。

  财联社记者根据中证指数公司显示,截至目前,已经上市的央企指数已经多达25条,其中11条为2022年后发布。面对丰富的指数,也为基金公司产品申报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以广发基金为例,其申报的是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对于选择该指数的原因,陆志明表示,其投资价值主要体现在“央企”和“股东回报”两个维度。与此同时,“央企”和“股东回报”适配度高,相互结合有望实现“1+1>2”的效应。数据显示,央企分红也具备连续性与增长性,超过一半上市公司连续5年分红,五分之一上市公司连续3年红利增长。

  此外,陆志明还指出,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在编制过程中,将分红与回购纳入统筹考虑,也具备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鼓励央企运用股份回购等方式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对于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等多种方式优化股东回报,进而增进上市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

  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总监鲍无可则表达了自己对资源行业的偏爱,他表示,从投资主线来看,有不少国企改革投资机会的主线,比如高股息主线、国企改革主线和国企龙头主线等。具体细分领域,比如资源行业就值得关注,因为这类行业资源属性比较强,经营模式相对简单,如果这些国企的公司治理有了进一步的优化,那么肯定是有投资机会的。

  中特估投资逻辑得到认可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未来央企的价值有望被市场更充分的认知以及定价,相应的央企投资机会也随之凸显。这一点成为当前投资的共识。

  国泰基金表示,2023年国企改革再次步入新的阶段,更加强调国企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目前整体而言央企的估值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类型企业,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衡量企业的价值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家政策这一重要因素,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央企的价值有望得到重估。央企共赢ETF聚焦央企龙头公司,这些公司代表了央企改革发展的核心趋势,通过配置央企共赢ETF可以较好地享受到央企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兼顾红筹股和H股,提供央企龙头一站式解决方案也是国泰基金重视中特估投资的原因。公司表示,当前背景下,部分优质龙头央企选择在香港上市,央企共赢ETF兼顾红筹股和H股,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差异化配置解决方案,在“中字头”概念上覆盖较为全面,提供创新式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成钧也指出,整体看好中特估的后市。首先,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是国有股投资价值的长期逻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3月房地产投资下降5.8%,施工面积下降5.2%,新开工面积下降19.2%,房地产依然面临较大压力。而土地出让金又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明显当前地产财政正在走向转折点。从长期看,从国企土地财政逐步转向股权财政具有必然性。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估值体系背后逻辑,就是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这个大逻辑下的结果,这个逻辑具有长期性。

  在陆志明看来,中特估板块的投资逻辑比较完备的:

  一是央企是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的“排头兵”,不断受到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国企改革不断推进深化,政策指引下,未来几年央企上市公司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速高质量发展,优质央企投资价值具备重估条件。

  二是央企作为资本市场“压舱石”“基本盘”具有重要作用。央企上市公司聚焦于实体经济重要基础领域,是境内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工业、原材料、信息技术和公用事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实体行业,并且以各行业的大市值龙头公司为主,长期投资价值值得关注。

  三是央企引领科技创新,研发占比逐年提升。自2015年以来,多数年份内央企的研发支出增速均在全部A股的两倍及以上,形成快速的后来居上态势。在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推动,央企研发支出也将持续提振,有望最终形成一批在各个关键领域中攻坚克难的“排头兵”企业。

  四是央企仍是A股估值洼地。央企总体PE(TTM)处于历史0.15%分位(2010年以来),央企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对比来看,A股总体PE(TTM)处于历史22.2%分位,央企估值优势显著。未来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下,预计国资央企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中东土豪“买买买”添一把火

  世界上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的阿布扎比投资局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国内上市公司股东名单中。数据显示,在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中,阿布扎比投资局已经现身中国神华、紫金矿业等12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东主权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高达3.64万亿美元,掌控了全球1/3的主权财富基金。其中,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 2017-2021年对华投资总额122亿美元,占其海外股权投资总额的20%。

  主权财富基金一般都是长期资金,因此更偏好价值型投资风格,更看重公司基本面。中特估概念也被市场看好纳入中东土豪“买买买”名单。

  成钧表示,中特估股票上涨除了国有股特点外,还代表了市场价值风格的回归。所以,以中特估为代表的价值股对于海外主权财富基金的吸引力是长期存在的。从全球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中国国企股相较于全球主要市场都具有估值的优势,配置性价比较高,同时资金的配置对中特估定价的重新发现有积极作用。

  陆志明也指出,中东主权投资基金无疑是市场的基石投资者,对于长期看好的领域,他们常常会进行提前布局以及中长线投资,例如近些年看好中国经济,在中国的投资主要涉及金融、能源、房地产、交通、科技、教育等领域。

  伴随着央企低估以及重估,沙特主权投资基金近期明显加大了对华投资,提升了投资中国股权的比重,同时市场对于长期资产配置的需求也在逐步抬升,通过主权基金的投资示范效果和基石效应,未来中特估的长期相对投资优势有望得到市场更多重视,并提升相关投资权重。

关键词阅读:中特估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