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模已突破千亿的基金投顾,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规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国特色”基金投顾

  总规模已突破千亿的基金投顾,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内容与格式指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基金投顾服务的方式、内容、费用、客户权利等,获得投顾试点机构的纷纷“点赞”,认为此举利于行业的长期规范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基金报记者多方采访行业人士发现,目前基金投顾业务开展中,还存在产品同质化、投资范围相对狭窄、投资者认知不足等多方问题,亟待打造“中国特色”基金投顾业务,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且专业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完善业务“上层建筑”

  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

  上月,中基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内容与格式指引》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风险揭示书内容与格式指引》,对基金投顾业务进行多方规范。

  具体而言,《投顾指引》对基金投顾业务的相关定义与要求做了解释和规定,《风险揭示书》则给出了规范化格式示例。通过对业务试点通知相关要素的补充和强调,相关新规对于基金投顾的服务内容、费用管理明细、从业禁止、信披方式等,通过格式化协议的方式,进一步做了统一性的共识规范。

  对此,华泰证券基金投顾负责人表示,新规明确了基金投顾人员的禁止行为,对基金投顾机构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推动机构时刻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规范展业的基础上提高投研和服务的专业性,加强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为投资者提供符合其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两份文件有利于消除市场中不规范的展业行为,建立投顾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任。

  东方证券副总裁徐海宁认为,新规进一步明确了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强调客户权益保护、深入了解客户两大主题,同时肯定了投顾业务收费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对机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未来试点转常规,以及行业机构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了制度保障,有助于推动基金投顾业务高质量发展。

  华西证券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李乐提出,指引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投顾行业的“上层建筑”,为基金投顾业务的稳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监管机构支持基金投顾业务继续规范发展的积极信号,让行业机构在开展业务时有了统一的标准规范,将进一步推动基金投顾业务有序发展,提升为投资者“精准画像”能力,充分发挥顾问引导作用,从而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中金财富相关负责人亦认为,两份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投顾行业的上层建筑,正本清源,强调对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行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能为推动投顾牌照的广泛化奠定基础,只有更多机构参与基金投顾业务,才能更好满足客户多元化投顾服务需求,真正推动投顾行业多元化发展。”

  投资品种、策略定制受限

  客户认知亟待提高

  展业三年多以来,基金投顾业务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实际上,从诞生以来,关于基金投顾是“产品”还是“服务”的讨论即时有发生。从投资者端来看,购买基金投顾和日常的买基金、买理财方式区别并不大,基本都是在手机APP上操作下单。发展时间尚短的基金投顾在业绩表现、抵御波动等方面,尚未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去年的震荡市场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体验和信心。

  作为首批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并首批展业的证券公司,国联证券在该业务经验颇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试点三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基金投顾业务需要解决认知、信任、专业三个层面的难题。”

  在投资者教育方面,上述国联证券负责人认为,目前由于在客户和员工层面投教缺位,基金投顾策略被当作金融产品而不是配置服务,部分客户过度关注短期收益、追涨杀跌,存在“拿不住”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投教体系,持续宣导资产配置理念等,并通过长久的陪伴服务,与客户建立信任。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国金证券方面的认同:目前一些投资者对基金投顾产品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对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宣传。而且基金投顾总体上线的时间较短,还未经历牛熊的检验,逐步取得投资者信任仍需一定时间的沉淀。

  “客户习惯于产品销售的卖方模式,在接受投顾机构服务时,难以认同投顾服务的价值。在实际业务推动过程中,相较传统产品销售,基金投顾业务面临着签约门槛高、准入严苛、业务规则复杂等实际问题,投资者对于基金投顾的买方模式理解尚不到位,普遍认为是基金产品的升级版。因此在投资者教育方面,投顾机构任重道远。”北京某大型券商基金投顾业务负责人表示。

  如何将基金投顾在投资服务端的专业优势转化为投资者账户的收益,还依赖于持续的顾问服务和理念引导。做好陪伴服务,解决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差,让投资者更能拿得住,才能真正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投资范围的受限,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投顾业务的开展以及投资者体验。试点期间,基金投顾策略只能投资场外公募基金,而场外公募基金绝大部分都是以相对收益进行考核的股混基金和只能投资高等级债券的纯债基金、“固收+”债券基金,商品类、量化对冲类、海外类产品寥寥无几。“这一特征决定了公募基金投顾策略的波动性天然不会太小”,有业内专业人士称。

  中信建投基金投顾相关负责人指出,基金投顾投资标的目前限于公募基金,品种较为单一,策略同质化较强,应对市场波动时,控制回撤方法有限,提升达成率的难度较大。同时,公募基金的费率较高,导致基金投顾策略在运行的过程中,尤其在面对风格快速切换的市场时,可能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业绩表现和客户体验。

  中金财富相关人士亦认为,在投资端,由于公募产品相对私募产品而言仍然以经典的股债多头产品为主,量化及商品等另类策略相对较少,如果可以增加另类品种的供给,则有望更好地发挥资产配置的效果。

  此外,策略定制化不足,难以真正实现“千人千面”,同样是基金投顾业务开展的痛点。中信建投上述负责人称,在“买方投顾”业务中,投顾机构仅靠线上问卷有限的问题调查是无法准确把握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部分投资者又无法正确识别自身的投资理财需求。如何完善顾问端的服务,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生产符合客户需要的内容、实现服务的高效触达基金投顾业务开展中面临的难题。

  “客户的需求千人千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整套产品服务体系,既要依托线上金融科技更加精准的数据标签形成客户的投资画像,又要结合线下客户经理的专业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客户的预期管理。”该负责人表示。

  依托本土化创新

  打造“中国特色”基金投顾

  从业务萌芽,到方兴未艾,中国基金投顾市场的空间广阔。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月发布的《投顾业务的全球实践与中国展望》,2021年美国家庭金融资产规模159.13万亿美元,美国个人客户在金融资产层面的投顾服务渗透率达到11.88%。

  相较国外成熟市场,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发展有其自身的差异和特色,如何打造适合国内投资者和市场的“中国特色”基金投顾,多家机构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例如,华安证券表示,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的财富管理模式,基金投顾的授权管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未来核心的服务要素可能要依托近年来国内平台化的经济发展格局,找到场景匹配、科技赋能和专业投研的契合与统一,结合近年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产人群的成长、家庭形态的变迁等等,把握共同富裕的大方向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打造终身陪伴式的基金投顾服务模式。

  国金证券则认为,在构建基金投顾的“中国特色”方面,应该充分考虑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重视本土化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针对中国投资者的习惯和偏好,研发出更加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投资产品,并且提供更贴心的投资服务。另外,投资者教育方面还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基金投顾的发展。

  东方证券副总裁徐海宁认为,未来中国基金投顾的核心服务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教育,二是财富管理数字化。国内基民数量已超过7亿人,中小投资者对基金、基金投顾的了解仍然有限,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知识的长期化、高频化普及教育,有效引导投资者行为。未来财富管理将是“人+科技”的结合,数字化应用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正成为行业趋势;面向大众、富裕客户、高净值客户的数字化营销和解决方案空间巨大,随着ChatGPT等智能工具的快速应用,财富管理行业的数字化变革将加速,数字化能力将是财富管理机构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

  国联证券相关负责人认为,构建基金投顾业务的“中国特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搭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货架,实现解决方案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二是提升总部资产配置能力,为员工展业提供系统化的组合投资方案。三是利用基金投顾等抓手,培养分支员工的个性化、分布式顾问服务和解决方案能力。四是积极拥抱个人养老金试点,为居民财富长期增值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中信建投基金投顾业务负责人表示,基金投顾业务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市情,在客户服务覆盖等方面,要兼顾惠普性和专业性,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客户,坚持引导长期主义和价值主义,助力客户保值增值不再困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养老等诸多需求。在策略定位和投资品种选择方面,既要考虑传统的盈利性和增长性因素,也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方向、社会责任履行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让投资者共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成果。

  备注:中国基金报记者莫琳对此文亦有贡献。

关键词阅读:基金投顾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