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圈“挂名”潜规则 一拖多hold住了谁?

摘要
监管层本周内已经开展肃清基金圈“挂名”潜规则行动。7月23日,有不少基金公司收到证监会的最新产品申报要求,要求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目前已进入申报环节的产品则需补充这一材料。

  新发产品爆发式增长、投资人才捉襟见肘,基金经理一拖多早已数见不鲜,尤其是利用“明星基金经理”挂名推动新基金发行的现象较为常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明确违规的行为又为何一直存在?带着这些问题,小编连线多位业内人士。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报告,国内目前在任基金经理2022人,管理着5000多只基金,人均管理基金数量近3只。

  从基金产品层面来看,绝大部分基金采用单一基金经理的形式,个人负责制是主流;

  从基金经理角度看,七成基金经理管理3只以上基金,管理10只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也不在少数,最夸张的还有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基金数量接近30只。

  投资是个精细活,那么多产品能管得过来吗?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一拖多的现象也表明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公募基金经理稀缺之间的客观矛盾。事实上,挂名现象一直在业内普遍存在,而且也是老带新的一种常见形式,一只基金能否卖得好,与基金经理有很大关系,知名度、历史业绩等等,如果基金的实际管理人是个新手,为了让基金好卖一些,有些公司会采取老带新的双基金经理组合。

  我们精挑细选的基金经理不是实际管理人?哪怕管理,他们真的能做到分身有术,可以应付一切?人的精力有限,想想这事都难!

  据中国基金报消息,监管层本周内已经开展肃清基金圈"挂名"潜规则行动。7月23日,有不少基金公司收到证监会的最新产品申报要求,要求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目前已进入申报环节的产品则需补充这一材料。

  整治“挂名”乱象的重拳一出,就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要求对整个基金行业都是好事儿。通过这一明确的规定,可以减少业内基金公司打擦边球的空间和动力,有助于提升行业规范化运作水平。

  “挂名”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挂名”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于评价的精度,因为部分小微基金就是双基金经理管理,存在“挂名”因素的扰动。部分基金公司寄希望于以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带流量”,试图把“濒死”产品“救活”。有基金评级评价机构表示,向机构投资者推介产品时,他们会尽可能剔除挂名因素,但在对基金经理和产品进行评价时,肯定是按照基金公告的基金经理情况来进行判断的。

  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刘亦千表示,在针对基金的评级评价中难以分辨是否“挂名”,虽然专业的评级机构的确可以通过尽职调查了解到真实情况,并提供给机构投资者,但对于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来说,是无法获取这一信息。另外,这还会让基金经理的诚信打折,让公司的品牌度受损。

  曾经有过类似例子:有银行渠道问基金经理产品是否为挂名产品时,基金经理否认了,但经过较长时间的投资管理之后,渠道感到不对劲,再追问之下基金经理承认确实是挂名。“对于该银行渠道人员来说,以后这位基金经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今后就很难合作如初了。”

  今日,小编从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了解到,为了响应政策,他们已对公募基金经理数据库进行维护更新,新增了“基金经理小组制”与“第一基金经理制”两个维护与评价口径的相关选项,再由系统自动生成一系列的数据报告与评价报告,便于通过查阅基金经理信息来评判基金公司时,剥离“挂名”的干扰因素,从而进行更周全合理的判断。

  三大绝技锁定核心基金

  基金经理认真管理的产品,业绩自然不一样,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那么,在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几只甚至几十只基金中,要找到其亲自操刀的基金,还真是个技术活。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止2019年7月23日,正式运作的公募基金数量5587只(主代码口径),在任基金经理数量2022人,人均管理基金数量2.76只。现如今两千多位在任基金经理中,只管理1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有310人,占比15.33%;管理2只的有287人,占比14.19%;管理3只的有232人,占比11.47%;管理4只的有218人,占比10.78%;管理5只及其以上的基金经理各自占比均不足10%,合并统计管理基金数量在10只以上的基金经理竟有335人,合计占比16.57%。更夸张的是,有13个基金经理名下管理的基金数量在20只以上,管理数量最多是某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债券与混合基金数量高达26只。

  技巧一:回撤小、业绩稳定、管理时长者可重点考虑

  一般情况下,基金经理凭借其管理某只基金的优秀业绩,成为投资明星,之后公司发行的新基金,也会利用其明星效应来吸引投资者,由该基金经理继续管理或挂名新产品。因而,该基金经理单独管理时间最长、业绩最好的那只基金,无疑是其核心产品。另外,从管理时长来说,基金经理旗下各只基金若间隔较长,一般可选择其接手时间最长的基金;若间隔时间较短,则可选择同期业绩最好的基金。其中,时间跨度上,可选择年度、季度多周期进行比较,且特殊时期也要重点观察,如去年大跌期间的业绩表现,回撤小、业绩稳定者可重点考虑。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资深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可能常年亏损,在翻身无望的情况下,这些基金经理只能通过新基金,增加管理规模、提高绩效收入。因此,业绩优秀仍是排在管理时长之前的第一选择要素。

  技巧二:限购公告上,发掘出一拖多基金经理核心产品

  为了提升知名度、提高市场份额,每家基金公司都会重点打造其明星产品,且十分珍视它们已有的成绩。通常,这类明星产品或是由资深基金经理领衔,或是业绩较为领先,即为“双明星”。基金公司不仅会给予政策倾斜,也会在排名冲刺时给予更多资源。因此,这类基金哪怕是掌舵的基金经理“一拖多”,只要他的投资能力强,在市场颇有口碑,购买也无疑更有保障。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类“双明星”基金往往限购,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这类限购公告上,发掘出“一拖多”基金经理亲自掌舵的核心产品。

  技巧三:观察基金经理能力圈与管理基金类型的匹配度

  术业有专攻,即便是全能型选手,也有主攻方向。若明星基金经理管理多只不同类型的基金,可根据其擅长的研究领域(即现在流行所说的能力圈)与旗下基金类型一致性来判断核心基金,尤其是混合基金。由于混合基金的攻守兼备,目前不少基金公司都推出了“股+债”基金经理搭配,实行两类品种的分仓管理,以博取更高收益。因而,判断这类基金的实际风格尤为重要,投资者可在基金招募说明书中查询其主要投资范围。

关键词阅读:基金经理挂名 基金圈 潜规则

责任编辑:仇霞 RF1007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