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基”打新科创板赎命

  在科创板打新需求的刺激下,因为小规模的基金打新增厚收益更显著,部分“迷你基”再度被资金盘活。

  一边发行一边清盘,是公募基金近些年的怪圈。于是,该不该保壳、如何保壳也成为基金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科创板上市前期,因小规模基金打新增厚收益更显著,部分“迷你基”受到资金青睐,再度被盘活。

  685只基金陷“迷你”

  受股市回暖助推,公募基金上半年发行成绩不俗。据Wind统计,2019年前6个月里,新发行的461只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合计吸金4928.89亿元,达到仅次于2015年上半年万亿发行规模的历史第二高点。

  投资者申购热情高涨的另一面,是存量产品中“迷你基”数量高居不下。Wind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规模在清盘线5000万元以下的基金共计685只。其中,混基是“迷你基”的聚集地,数量高达316只。

  “迷你基”之所以泛滥,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总结了四点原因:一是公募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某些类型的基金过剩;二是委外资金撤出,找不到替补的资金;三是产品本身业绩不佳,遭到投资者的抛弃;四是部分渠道人员为了完成业绩指标或是获取新的佣金,劝导投资者赎回老基金去购买新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也在列

  在梳理“迷你基”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兴业养老2035(FOF)、嘉实养老2040混合(FOF)等13只养老目标基金也位列其中。翻阅成立公告可以发现,这些养老目标基金的成立时间都在今年3月-5月之间,首募规模普遍在1000万元出头,且作为管理人的基金公司就认购了其中的1000万元。

  作为曾经最受期待的创新型产品之一,养老目标基金为何也遭到投资者的冷遇?一位养老目标基金投研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主要原因来自三方面:

  一是养老目标基金有持有期限制,目标风险型的产品持有期限一般为1年,目标日期型产品的持有期限一般为3年或5年。这就导致销售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投资者大多希望购买的基金可以“随进随出”。

  二是养老目标基金是用FOF(基金中的基金)的方式来运作的,首批FOF基金的业绩并不理想,因此降低了投资者的购买欲。

  三是渠道本身的推广热情不高,资金被锁定3-5年,就意味着渠道无法让客户转换基金来获取新的佣金。

  养老目标基金整体规模同样低迷。截至二季度末,市场上共成立了43只养老目标基金,规模合计仅156.35亿元,平均规模为3.64亿元。

  保壳 or 清盘?

  由于“迷你基”数量过多会影响新基金的申报,因此保壳成为基金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当然,因保壳成本不低,清盘的情况也很常见。

  据Wind统计,截至7月25日,年内已有79只基金宣告清盘。其中,“迷你基”数量最多的混基清盘数量也最多,达37只。此外,股基、债基、QDII基金清盘数量分别为9只、30只、3只。

  那么,基金公司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保壳?又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清盘?

  深圳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只是普通的产品,就会衡量下保壳要付出的成本,如果找不到客户的话就会直接清盘;如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则会选择保壳。

  “可能会先从产品需求不旺、潜力不强的基金开始清盘,当然,也会兼顾产品线的全面性。”上海一位公募人士表示。

  科创板带来新“生机”

  去年7月流动性新规落地之后,处于清盘边缘的基金以往依靠机构资金帮助来保壳的方式受阻。今年在科创板打新需求的刺激下,因为小规模的基金打新增厚收益更显著,部分“迷你基”再度被资金盘活。

  以科创板挂牌交易首日的基金净值排行榜来看,当日涨幅在5%以上的39只基金全部参与了科创板打新,其二季度末规模普遍在2亿元以下。

  “参与科创板打新,产品规模在1亿-2亿元之间效果是最好的。”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吴棽(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据其测算,规模在1个多亿元的基金,正常发挥的情况下,科创板首日打新大约能贡献600万元到1000万元的收益,进而产生7个点左右的净值涨幅。

  吴棽表示,参与打新的公募基金大多选择在科创板上市首日获利了结。据他了解,借壳打新科创板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部分个人投资者也进行了伏击。“科创板上市交易第二日,公司很多参与科创板打新的基金都遭遇比较大额的资金赎回,估计就是投资者套利后离场所致。”

  对于借壳打新是否属于良性竞争,吴棽表示,行为本身并不违规,但会影响排名的公平性。“大规模的基金比较吃亏,因为那些一天涨5个点以上的小规模基金排名一下就上去了。这会导致排名居于中位数的那些大规模基金,一天之内排名下跌50名-60名。”

关键词阅读:基金中的基金 日期型 基金整体 基金净值 老基金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