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懵了!最惨亏超20%,多只爆款基金“栽了”

摘要
2022年的基金发行市场并未迎来预想中的“开门红”,多家基金公司旗下新基金销售不及预期。业内表示,导致年初新基发行遇冷的原因除股市回调、发行档期等因素外,还包括去年“开门红”基金低迷的赚钱效应。

  2022年的基金发行市场并未迎来预想中的“开门红”,多家基金公司旗下新基金销售不及预期。业内表示,导致年初新基发行遇冷的原因除股市回调、发行档期等因素外,还包括去年“开门红”基金低迷的赚钱效应。

  数据显示,成立于2021年首月的主动偏股基金迄今业绩多数告负,首尾相差高达86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发行规模在50亿以上的爆款基金表现普遍不佳,表现垫底的产品近一年时间内净值跌超25%。

  基民懵了!最惨亏超20%,多只爆款基金“栽了”

  2021“开门红”基金表现欠佳

  不同于今年年初,去年年初基金发行市场一片火热,爆款基金接连来袭。在2021年1月1日至1月31日之间,共计62只主动偏股基金抢滩成立。其中,有32只成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爆款”基金于去年首月诞生。

  然而,经历行情分化的2021年,这些高位发行的基金业绩迥异,募资规模较大的基金整体表现不佳。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4日,成立于2021年1月20日的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A近一年收益率高达60.08%,是去年首月成立的主动权益基金中迄今回报率最高的产品。较其早一天成立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获得45.21%的收益率,也为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

  此外,信达澳银星奕A、安信医药健康A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均超过40%。华夏磐益一年定开、财通资管宸瑞一年持有A、恒越内需驱动A、西部利得量化优选一年持有A等基金同样逆市趋势正收益。

  在20只基金成立以来取得正收益的同时,多达42只基金未能斩获正回报,表现最差的华泰柏瑞质量领先A成立以来单位净值跌幅高达26.35%,与同一天成立的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A同期业绩相差86.43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未能取得正回报的基金成立规模都比较大。据统计,32只成立总规模超50亿的基金中,仅5只产品取得正回报,分别是华商甄选回报、上投摩根远见两年持有期、上投摩根远见两年持有期、广发均衡优选A和易方达智造优势A,但其中表现最好的产品也仅获得不到10%的收益。

  发行总规模百亿级别以上的超级爆款基金悉数“折戟”,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富国均衡优选等成立以来业绩均告负。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去年A股行情分化严重,一方面是以白酒和医药为主的大消费板块难有起色,另一方面周期与新能源成长股大行其道,而这样的行情也在次新权益类基金的业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结构性分化行情下年初成立新基金的业绩表现出现较大分化。

  “而且去年偏中小盘风格的结构性行情,使得‘大象起舞’变得艰难,多只年初高位成立的百亿级别爆款产品业绩欠佳。”他说道。

  “开门未红”不见得是坏事

  2022年初的基金发行热遭遇销售冷,各家公募难免失望。为提振市场情绪、安抚投资者信心,自购、写信、降费、分红……基金公司花式助力基金发行。

  连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期也开闸接水,从原来的日限额1000元调整到1万元,将申购限额放宽10倍。无独有偶,根据最新公告显示,中庚价值品质一年即将迎来到期开放。而这只正处于暂停申购状态的基金将于2022年1月20日至年1月26日恢复正常申购。同时,恢复申购期间,该基金调整在销售渠道的大额申购限额:单日单账户累计申购不超过500万元。

  显然,除担忧新基金卖不出去外,市场情绪低迷下老基金可能会遭遇的赎回潮也成为目前行业关注重点。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发行遇冷并非坏事,行业应理性看待爆款现象,把注意力放在“管好手中每一分钱”上,而不是“努力多募一个亿”。

  沪上一位基金评价人士直言,“爆款无疑是各方合力的结果——基金赚钱效应、权益市场前景、资本市场结构、渠道助推、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基金行业排名,等等。但爆款基金最热闹之际,往往也是基金经理投资‘头疼’之时。新发基金或存量基金调整带来的规模突增,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投资边界可能面临较大压力。”

  “而且爆款基金成立时间点倾向于市场阶段性高点,因此历史上很多爆款基金回报率并不高。如果未来市场出现回调,爆款基金规模也会出现较大比例缩水。”他进一步说道。

  华南一位公募品牌人士表示,基金投资是长跑,作为管理人,基金公司应该基于对未来市场研判、考虑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客户盈利体验出发,向客户提供符合其风险收益能力的产品,而不是单纯追求爆款。

  “有没有开门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市场风格的变化趋势,抓住新一年的投资主线,真正为持有人提供良好的业绩回报和持有体验。”她表示,过分强调基金的销售,淡化对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等科学理念的普及,容易令投资者对业绩的关注趋于“短视”,造成 “追涨杀跌”,最终就成了“只赚吆喝不赚钱”,时间长了可能对基金行业形象造成伤害。

关键词阅读:爆款基金

责任编辑:赵路 RF1315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