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大咖共话A股策略:如何应对波动和配置资产 未来动力来自这些方向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下,A股市场的波动明显加剧,A股三大股指均呈现单边下行走势,大量投资者承受着资金缩水的压力。

  那么,在投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投资者该如何应对资本市场波动,未来如何把握赛道机会及选择适合的基金产品?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执行总经理何杰、宝盈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朱建明、德邦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王栋栋,与主持人九江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张宇一起,就上述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张宇:在各位嘉宾看来,四季度A股市场是否有企稳的可能?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市场下一步走势?你对于股票和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有什么建议?

  何杰:我们对四季度A股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目前影响市场的几个重要的因素大家都比较有共识,其实大多数影响因素已经发生了半年以上,我们相信决策者会做一些比较积极的调整,四季度应该会有一个积极的变化。

  对于相对专业的股票投资者而言,我的建议是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做一些长期正确的事。而其他大多数普通股票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符合自己风格或风险偏好的基金。

  朱建明:现在确实市场情绪非常低落,特别是最近市场调整幅度比较大,但是非常悲观的预期,基本上已经反映在股价里面了。如果看6个月到一年维度的话,四季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布局时机。我觉得内外各种因素,已经到了一个极值状态,这种状态维持的时间可能不会特别长。

  如何去打破这种市场震荡格局?那就需要某些因素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四季度可以进行布局。对投资人来说,长期还是做基金投资比较稳妥。如果市场大幅回落,比如回到4月份那种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可以积极申购的。

  王栋栋:四季度市场大概率是一个企稳的状态,因为整个A股的表现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有全球的估值定价是密切相关的。往后看的话美国经济和利率已经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失业率基本上已经触底,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明显回落。美债利率处于顶部位置,继续大幅突破的概率不大,所以整个海外的流动性环境基本上到了紧缩的尾声。

  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企稳、温和复苏的趋势是不会变的。即使疫情有反复,也不会改变经济复苏的方向。信心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地产的销售数据从5月底开始呈现触底反弹的趋势,随着地产政策持续放松,整个地产投资继续失速下行的概率不大;另一个方面是,专项债的发行力度大幅提升,政策后手的储备应该是非常充足的。基建托底整个经济的决心不能低估。

  但现在消费还处于相对底部的位置,同比还是偏弱,另外整体经济处于一个库存周期下行的区间,复苏大概率也是弱复苏。

  估值方面,目前沪深300的股息率跟国债去比的话,已处于历史极端水平,到了历史大底阶段。从我们做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性价比是非常高的。但由于经济基本面的复苏大概率是弱复苏,后面还是主要依赖于整个估值的回升,目前其实没有太大的增量资金,所以我们判断短期内整个估值的提升幅度可能也不是特别大。

  目前来看,整个价值和成长板块性价比都非常高了,具体投哪个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我们建议,风险偏好比较低的投资者,可以加仓以沪深300为代表的价值型基金;风险偏好比较高的投资者,可以关注产业盈利趋势比较确定的品种,比如像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工业升级板块的基金。

  张宇:今年股市继续呈现板块轮动的结构性行情,但随着近期市场调整,前期热门的新能源、半导体等板块明显回落。从相对长期的视角来看,哪些行业赛道有比较确定的增长,更适合进行长期价值投资?

  何杰:我认为中国长期投资价值的基本盘,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复合增长。中间会有很多赛道层出不穷,但是基本盘是中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经济学的规律讲,就是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然后跨过“刘易斯拐点”。

  后面这个阶段,比较明确的一个特征是制造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这两个趋势是互相促进的,制造业升级促进了收入的增长,然后收入增长又促进了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再反哺制造业的需求。制造业升级不只包括先进制造业,或者高端制造业的突破,也包括传统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机会。同样,消费升级不只包括老的品牌产品更多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也包括新的业态和新的消费产品的出现。这两个是长期价值投资的主要方向。

  张宇:从转型的角度来讲,既有旧产业的升级,又有新产业的诞生,这其实是不矛盾的。从今年市场表现来看,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出现同时上涨的情况,煤炭和锂电都在涨。新旧产业互相叠加,这也是市场上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

  朱建明:从长期视角来看,投资的本源就是投企业价值的成长和变化。我更愿意用航道来替代赛道的说法,赛道的话可能有人赢有人输,我更愿意寻找那种有一大批公司能够成长起来的航道。

  我觉得有三个比较确定方向,比如说新材料,这是中国未来赶超日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还有新能源是中国有产业优势的行业,而且需求空间是看得见的;再比如新制造,这是跟整个景气周期和成长方向相关的。

  总结而言,确定的航道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但是具体到标的,战线要收缩到一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细分产业龙头上面,这是长期最大的成长机会。

  张宇:FOF基金经理常被称作专业“基金买手”,作为FOF投资部的负责人,请王栋栋来分享一下,机构投资者挑选好的基金主要观察哪些维度和标准,普通投资者可以采取哪些方便入手的选基方法?

  王栋栋:从机构的选基框架来看,选基金其实就是选平台,最重要的是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行为和投资业绩,这三者相互印证。基金公司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包括能否提供好的投资生态,投研队伍能否为基金经理提供业绩的有效支撑。

  目前主流的选基方法都是采用定量加定性的评估方法。定量一般分为两块,一是看净值数据,主要是关注绝对收益、相对排名一类的指标;二是看持仓数据,主要是分析基金的收益来源、风格稳定性等。相比这些定量指标,我觉得定性评估更加重要,定性主要是采用调研方式持续跟踪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通过定量加定性的评估方法,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大概率能找到一些业绩长期优秀,而且业绩是可解释、可复制和可预期的基金经理。

  普通投资者则可以关注一些相对简单的指标,比较重要的还是业绩排名,这其实是基金经理综合能力的体现。从期限来看,三到五年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未来一年大概率不会特别差,所以长期排名更加重要。再一个比较重要指标是超额收益,它的预测性会比业绩排名更好一点。具备稳定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一般长期表现都不差。

  基金经理从业年限和管理规模这两个指标,我也看得比较多,也比较有意思。从业年限十年左右的我们称之为公募基金老将,投资体系会相对成熟,业绩也比较稳定。从业三到五年的新锐基金经理,更加勤奋一点,也更容易出成绩。如果兼具老将和新锐这些特点,那肯定更好。

  管理规模对基金的业绩影响也比较重要,我觉得20亿到50亿是一个比较好的管理规模。从实证来看,业绩和规模呈倒U型的关系,规模在两头可能就没有在中部的业绩表现好。

  最后是持仓数据,建议投资者与基金经理访谈一起来看,一方面可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他到底是价值类、成长类、均衡类,还是会去做一些轮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基金经理专注的领域,包括港股的投资比例、各个行业的配置比重等。

  张宇:今年投资者经历了一段比较难熬的时期,基金和股票持有人的投资体验比较差。此时,投资者应如何理性看待账户暂时的损失,下一步怎么操作来增加止损或盈利空间?另外,在各位看来,基金公司在提升权益投资能力上还有哪些可以努力的空间?

  何杰:讲到持有人体验感比较差,我觉得这个事情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确实基金净值波动比较大,这是客观事实;第二,从主观的角度上,有的持有人每天都盯着净值波动,对收益预期又比较高,这两个因素叠加造成了落差。

  那基金投资是一个什么概念?它首先是一个长期投资,好比你去做一个定期存款,你可能一年以后再去看收益。股市总是波动的,但一个大的时间范围可能也就是两年,所以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两年的话,其实中间的波动是可以过滤掉的。

  其次,基金投资它只是理财的一种手段。未来两年不用的资金中,有多少比例用来投资主动型权益基金,取决于个人的风险偏好。如果你预留了足够的安全空间,比方说在市场性价比不是那么高的时候,你只投了10%,那么在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你可以把比例提升到20%。这样的话就摊薄了成本,未来的弹性会更大。

  投资能力建设方面,据我观察主要有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是提升投研转换的效率;横向维度是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给投资者选择,比如说最近几年的固收+、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产品创新。

  朱建明:今年投资者的损失确实是超出预期,但是拉长时间看,从2019年到2021年,其实基金还是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收益,如果长期坚持的话,我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是翻倍的。但这不是一个持续的现象,不可能过去三年收益率这么高,今年还会这么高,长期收益率是要向历史均值水平回归的,所以今年属于大涨后一个正常的回调。

  当然,短期市场出现了非理性下跌和悲观情绪,跟一些突发因素有关系。过去二三十年在分析框架里可能没有出现过这种因素,或者很少遇到,那今年确实出现了,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去更新我们的框架。

  拉长来看,大涨和大跌都不是常态,长期基金还是能够给投资者创造一个相对不错的回报率。从历史数据看也确实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建议投资者在非理性因素主导市场的时候,还是相信产业的力量,做长期投资。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们肯定要提升权益投资的能力。宝盈基金的风格是偏产业研究和成长投资。我们要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就要打造更为专业的投研队伍。未来很多企业都要走向全球化,企业创新技术的迭代节奏在加快,投资者理解它的难度也在加大,那么基金经理、研究员也面临与时俱进、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的问题。我们现在倾向于招聘具备相关专业研发能力或者产业经验的人加入研究队伍,他要跟产业的创新站在一起。

  因此,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需要加强专业能力,这个专业不仅体现在投资上,也体现在对产业方向的研究上。

  张宇:朱总的话很温暖、很治愈,在这个比较艰难的时刻,基金投资者还是要保持信心。经济学有一个词叫“处置效应”,当账户盈余和亏损额度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止盈,而保留亏损额度。对于盈利的资金,人们更容易保守;而对于亏损的钱,则更容易选择冒险。就像刚才朱总讲的要审视清楚自己的组合,如果在好的航道上,有明确的增长,那不一定要止盈;如果亏损的组合是因为选错了航道,那还是要止损的。

  王栋栋:我自己对市场估值回归的信心还是比较强的,整个经济还有股市都能从这一轮低谷中重新起飞。建议投资者对各类资产长期的收益风险有一定认知,这样在面临回撤或者快速上涨的情况时,才能做到进退自如。

  关于我们的努力方向,提升投研能力和对市场的认知,是我们至始至终的努力方向。长期来看,其实A股是唯一可以享受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标准资产,但是A股的波动很大。对于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亏钱的状况,一个解决方法是发展多元混合产品,引入一些像债券、商品等相关性策略,去提升整个产品和组合的风险收益比,通过多资产配置实现中等以上收益,同时很好地控制波动率,给投资者比较好的持有体验,这可能是未来中国居民财富配置一个比较好选择方向。

  张宇:投资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为了打开读者的视野,最近思维财经推出了新的栏目“思维品书”,每周分享一份书单。最后请各位嘉宾分别推荐一本投资类书籍,帮助投资者在投资理念和方法上进一步提升。

  何杰:我推荐霍华德·马克思的《投资最重要的事》,里面讲了一些很实用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比较适合刚刚进入投资领域的投资者。

  朱建明:我推荐王国斌的《投资中国》,里面有一些实战案例对投资人有很大借鉴意义,而且书里蕴含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王栋栋:我也推荐《投资最重要的事》,作者有非常长时间的投资实践,在价值投资和资产配置领域都有非常深刻的洞见,我基本上每年都会重读一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张宇:我也推荐一本书——《狡猾的情感》,作者是以色列的经济学家,写的偏学术一些,讲的是为什么感情或者情绪也会让我们的投资更理性,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理性的人就能做好投资,要善于利用你的情绪。

关键词阅读:基金

责任编辑:李欣 RF1260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热榜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