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ETF目前有8只,其中广发电池ETF最新规模55.31亿,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跟踪电池指数的ETF。
5月9日,电池下跌,珠海冠宇跌超6%,ST时万、孚能科技、万里股份、博力威、宁德时代、鹏辉能源跌超2%,雄韬股份、国轩高科、圣阳股份、骆驼股份、维科技术 、南都电源、浙江恒威、亿纬锂能跟跌。
锂电池ETF、电池ETF基金、电池ETF、电池50ETF、锂电池ETF、电池ET、电池龙头ETF、电池30ETF下跌,锂电池ETF、电池ETF基金、电池ETF、电池50ETF今年跌超12%。
电池ETF目前有8只,其中广发电池ETF最新规模55.31亿,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跟踪电池指数的ETF。
电池ETF是紧密跟踪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收益率的基金产品,从细分行业分布来看,新能电池指数成分股覆盖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电池、能源金属等行业权重居前。
从个股情况来看,新能电池指数主要聚焦电池、能源金属等细分行业优质龙头企业,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比约30%。新能电池指数前十大成分股主要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赣锋锂业和华友钴业等电池、乘用车和能源金属等细分行业的优质龙头公司。
电池ETF下跌,消息面上巴菲特第11次减持比亚迪H股,港交所披露,伯克希尔哈撒韦5月2日出售196.1万股比亚迪股份,总价值约4.62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9.87%。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4月中国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跌至每吨人民币19.8万元,月跌39%;氢氧化锂则跌至每吨人民币26.6万元,月跌33%。尽管均价环比上月跌幅扩大,但锂盐价格已在4月中下旬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除此之外,电解液原料六氟磷酸锂近期也开始回涨,负极材料、磷酸铁、锂电铜箔等材料价格也已接近触底,动力电池产业链价格逐渐回稳。
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中电池环节占比最高。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来看,电池成本相对整车环节占据40%,电机电控成本占比相近,电机和电控分别占据15%以及12%。
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模块电池、电机、电控是核心动力总成部件,累计成本占比超60%。对于成本占比最高的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与电解液四个部分组成。放电时锂离子与电子从负极脱出,电子经由外部电路达到正极,而锂离子则通过电解液进入正极。锂离子、正极材料以及电子在正极重新结合完成电流传导,隔膜主要是将正极和负极隔离从而防止短路。
电池行业龙头效应明显,中国企业全球市占率高。动力电池行业具备资金壁垒高、技术迭代快的特点,导致其龙头优势明显。此外,电池对汽车品牌影响深远,一线车企往往首选电池龙头企业,产业呈典型的倒金字塔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2021年、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CR3分别为65%和64%。其中,宁德时代在2021年、2022年全球市占率分别达到33%和37%,装机量连续位于全球第一。并且2022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市占率超60%。
对于新能源行业,银华基金李晓星认为,一季度被市场抛弃较多的是新能源板块,新能源板块的交易占比和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偏低的位置。只是市场对于上涨的标的更多地关注利好,对于下跌的板块更多地关注利空。我们总体认为现在市场对于新能源板块的担忧讨论,更多是对于一个下跌板块的应激式反应。在去年的中报中,我们曾经提到了新能源板块的一些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在经过大半年的消化后,在这个估值分位以及股价位置下,我们认为新能源板块的风险因素已经充分释放,目前这个时间段,新能源非常具有吸引力。
前海开源崔宸龙表示,锂电池方面,虽然市场依然担忧2023年国内的销量增速,但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加速拥抱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选择更多。新能源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储能市场将会继续保持爆发态势,国内和海外的大型储能将会爆发增长,欧美等海外国家的户用储能大概率保持高速增长,这些应用都会保持对于锂电池需求的增长。绿电运营商受益于上述的光伏和锂电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对于电站的投资成本会逐步下降,回报率进入上行周期。预计上述三个主要看好的方向大概率会在2023年继续保持盈利增长,行业规模快速扩大。
关键词阅读:碳酸锂





- 今日十大热股:中美贸易传来利好,PCB人气爆棚中京电子翻倍,4000亿巨头罕见涨停,8天6板妖股提示风险
- 亚洲最大卫星制造基地“强磁场”效应初显,带动5000亿元产值
- 是供给侧收缩+AI需求共振,存储芯片大幅涨价,量价齐升或将持续到2026年
- 国际巨头持续提价,POE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 公安部等部门出手,加速商用密码领域建设进程
- AI基础设施建设提速,PCB产业链高景气度延续释放
- 覆铜板行业兼具周期性和成长性,AI高景气带来新机遇
-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 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的解决方案,硅基负极已经开始批量应用
- 脑再生科技暴涨122%,盘中多次熔断!国家药监局: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