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投资笔记 | 从曙光乍现到跨越式发展 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产业

《基金经理投资笔记》行业系列

领略行业投资的纯粹之美

编者按:三年前,特斯拉推出全球第一款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时,我们曾提出,人类的终极梦想——拥有宇宙探索全能伙伴、打造人类社会全新形态曙光乍现。短短三年,从技术突破、商业化推进到产业跨越式发展,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本期基金经理投资笔记分享人形机器人方向产业观察和投研观点。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被工信部明文定性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车后的颠覆性产业”。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迭代、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也让人形机器人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前沿技术创新载体未来产业标杆产品

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为一体,是智能制造的代表性产品,有着“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目前机器人主要在制造和服务领域应用较多,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制造环境)服务机器人(非制造环境)两类。

图片

人类创造机器人的第一性原理是做人类所做之事。埃隆·马斯克曾说:“人类社会是基于拥有两条手臂、十个手指的双足人形的互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想让机器人适应环境并能做人类所做之事,它就得拥有与人类大致相同的尺寸、形状和能力”。从技术层面来说,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更灵活、更多样、更仿生、更亲密。因此,在机器人的诸多细分类别中,人型机器人最为贴合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目前世界机器人领域最瞩目的焦点。

人形机器人又称之为仿人机器人,灵感来源于人类的身体,集仿生学原理和机器电控原理于一体,涉及机器人本体结构、核心零部件、智能感知、驱动控制、支撑环境等主要模块。相比其他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高度更高,双足行走,需要保持相对平衡并适应不同行走环境,关节更多且受力复杂,对减速器负载和电机响应速度要求更高。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让人形机器人从“机械组合”跨越式发展成为具身智能,即人工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创造了“云端大脑”,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人工智能的“实物载体”,人形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模块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长期看来,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拥有巨量级别发展空间的领域,很可能以人类终极智能终端的角色走进我们的寻常生活,共建“人类社会全新形态”。为什么这么说呢?核心原因是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会面对劳动力人口短缺和老龄化加剧的重大挑战。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22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的复合增速会下降到0.4%,相比于过去30年的增速下降50%。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如果想要让2022-2050年全球人口的增速,尤其是65岁以下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速达到1%,需要增加23亿人,如此巨大的劳动力缺口或许可以由“类人”的机器人补齐。

这也是马斯克为什么会说,“借助机器人的力量,我们将创造一个商品和服务极度充裕的时代,人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或许,未来唯一存在的稀缺,是我们作为人类来创造我们自己。”正是基于上述逻辑,除了马斯克,全球科技巨头们纷纷抢滩布局,人形机器人承载着一场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期望,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人都希望通过人形机器人越来越灵活敏捷的反应,来挣脱重复性大、危险性高、陪伴强领域对劳动力的束缚,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变。

政策加持商业化推进人形机器人前景广阔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做过一个粗略的估算,假设23亿台机器人在2027年-2050年间新增产生,以目前每台机器人10万元制造成本(当前的成本估算)、每年销售1亿台计算,每年机器人销售的市场空间能达到10万亿,23年的累计市场空间高达230万亿。

而每年10万亿元仅仅是机器人硬件的价值,每一代智能终端硬件,都将带动10倍的软件和服务空间,也就是说每年10万亿元的机器人可以创造的软件和服务价值将高达100万亿。

上述只是我们对于人型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推测。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13亿,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达14%;而同年中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174亿美元,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更高,达22%。据IFR预测,到2024年,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50亿美元,而我国也有望成为机器人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大国制造”向“智造”转型的过程中,人形机器人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装备,人形机器人在我国是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方向。

政策层面,从《“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一系列顶层政策设计,明确加快培育机器人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基础再造与高质量发展专项等,均对加速国内机器人产业基础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整机应用性能提升、典型行业示范应用起到巨大支撑作用。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7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将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该《意见》还部署了一系列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应用场景、营造产业生态和强化支撑能力等重点任务。

随着深度学习、感知系统、交互能力等技术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正在进入商业化的新阶段。不过一个科技产品能否走向千家万户,还需要看两大因素,一是能否实现技术突破,这个决定“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二是能否形成产业规模,即是否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成本,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上”。

从技术层面看,我国人形机器人在底层技术原理与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进步也不容小觑。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探索和人工智能、新材料、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发展,大大加快了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的创新进程,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也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技术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部分产品已经在工业制造、生活服务、教育娱乐、特殊作业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从产业规模看,机器人产业链条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中游本体制造、以及下游的整机品牌集成。众所周知,中国制造具备显著的供应链优势,在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端成本更低、产能更足、反应更快,国产替代空间较大,较大概率能从机器人的发展浪潮中获益。

最后,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机器人行业有非常好的β,远期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发展增速很快。在时代的β里寻找优秀企业、赚价值成长的钱,很符合我们长久期高质量成长的投资风格。立足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还处于较为早期的发展阶段,短期震荡难以避免,但长期来看,投在浪潮起点,用积极的长期主义信念来坚持,是值得布局的好方向。

【了解作者】

孟夏,嘉实成长投资策略组基金经理,嘉实制造升级股票发起式基金经理,9年证券从业年限,3年投资经验,底仓型成长风格,精选高质量,均衡布局未来。

注:相关观点仅为基金经理当前看好方向,不代表基金未来长期必然投资方向。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本产品由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