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那些对发起式基金的“期待与误解”

发起式基金要求基金公司、高管或基金经理自己先掏腰包,认购至少1000万,并至少持有3年。

有的小伙伴好奇: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发起式基金有了收益保障?这类基金是不是比其他基金更安全?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大家对发起式基金的那些“期待与误解”。

1、发起式基金成立容易,冷门基金才用这种形式发行?

——不一定~

理论上,发起式基金只需要基金公司自购1000万即可成立,不受基金募集总额不低于2亿元、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少于200人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金募集成立难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起式基金都是“冷门基金”。

一方面,对于一些当下看来“冷门”的赛道,或者在市场低迷投资者认购基金信心不足时,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发起式基金,提前布局储备产品,等待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发起式基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募集并迅速成立,可快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例如在2025年成立的发起式基金中,就不乏多只A500、红利、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的基金。(iFind,20250312)

2、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低,操作更灵活,风险也更低?

——不一定~

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相对较低,在基金成立的前三年,不受基金规模和持有人人数限制,但也要留意:

·发起式基金和普通基金一样,风险和收益主要由底层资产投资情况和管理人能力决定,基金的成立规则和制度设计,通常并不改变资产本身的风险收益特征。

·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较低,部分发起式基金在基金成立的前期可能规模较小,在投资运作时和其他小规模的基金一样可能有优势可能有潜在风险。例如一只规模较小的基金,可能在投资运作上更灵活,但也可能面临着运作成本较高,大额申赎对净值影响可能较大的风险。

·发起式基金成立满三年,会面临“大考”:在合同生效3年后的年度对应日,若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不得延续

3、自购=业绩保障?发起式基金一定赚钱?

——自购并不是业绩承诺~

实际上,对于不是发起式基金的其他基金,基金公司、高管或基金经理等也可能自购基金份额,和投资者风险共担,只是发起式基金有要求基金公司、高管或基金经理等必须至少认购1000万、至少持有3年的“硬性规定”。

“自购”,能体现出基金公司和投资者风险共担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业绩保障的承诺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发起式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表现,截至2024年12月31日,市场上2113只发起式基金中,51%的基金跑赢了业绩比较基准,其中66只基金超额收益超过50%,20只基金超额收益超100%(iFind,20241231)。不同发起式基金的表现各异,不存在一定好或不好的规律。

所以,基金的业绩表现和基金公司是否自购无关,归根到底取还是主要决于投资标的表现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总的来说,发起式基金为基金公司提供了灵活布局的工具,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投资选择。不过,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在选择基金时,发起式基金和普通基金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差别,选基金还是要回归基金本身,理性客观看待基金的优势与风险

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

声明

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责任编辑:山上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热榜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