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前景,好起来了吗?
如果问一级市场有什么共同信仰,那么大概率答案只有一个:“退出为王”。
无论资历深浅、名气大小,对于投资人来说,“如何退出”代表着专业能力、“退出多少”代表着业绩水平、“退出给谁”代表着资源网络。如果“无法退出”,市场就会认真考虑这份职业存在的必要性——2023年孙正义操作Arm上市的过程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切:
在Arm上市之前,整个软银愿景基金处于绝对的“巨亏”状态,剔除共有资产后软银愿景一期、软银愿景二期、软银拉美基金三只基金的累计投资损失达到了63亿美元,孙正义曾经不止一次地直言“软银在邀请合作伙伴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受欢迎”。因此在顺利推动Arm登陆纳斯达克后,软银锚定开盘市值640亿美元,收购留在软银愿景基金1期所持有Arm25%的股份,从而为软银愿景1期的LP们(例如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穆巴达拉)提供了足够的经济回报。
有最经典的例子,也有最新的例子。2021年8月,金融科技企业Chime曾经以估值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5亿元)完成了G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软银、老虎、DST、凯辉、Access Industries等等知名投资机构,人们笃信Chime背后“普惠金融”的潜力。然而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开始,IPO市场悄然收紧,Chime在资本市场再无进一步动作的空间。等到4年后的2025年6月12日终于如愿IPO的时候,Chime目标估值已经跌到了116亿美元,缩水了近1000亿元。
所以在很多从业者看来,“退出状况”才是衡量行业周期的关键指标。“退出难”,行业就难,骚操作就多。“退出顺”,行业就好,神操作才会出现。而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案例,就是最近涌现出来的一个“神鬼莫测的操作”:欧洲股权投资巨头EQT(殷拓集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他们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高达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2亿元)的退出,不仅相较于去年同期翻倍,更是一举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退出总额。
并购,克服困难也要并购
EQT是如何在半年内完成151亿美元总退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符合直觉,并购。
2025年前6个月,EQT完成了多笔估值十亿美元以上的并购交易,其中估值最高的三笔分别为诺德安达教育集团(Nord Anglia Education,估值143亿美元)、消费医疗企业Karo Healthcare(估值30亿美元)、云ERP供应商Acumatica(估值20亿美元)。其中仅诺德安达教育集团这一笔退出,就帮助EQT套现了54亿美元。横向对比,根据报告,同期EQT通过IPO完成的退出仅占总退出额的五分之一。
不过如果细扒起来,你就会发现这些“并购”普遍都很超纲。
首先在诺德安达教育集团这笔交易中,EQT与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5月,当时诺德安达教育集团还是纽交所上市公司,霸菱亚洲与加拿大养老基金组成的财团,以4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私有化,交易完成后霸菱亚洲成为了控股股东持股67%。
2022年3月,EQT完成了一笔举世瞩目的PE业内并购案,他们以68亿欧元(约合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霸菱亚洲,诺德安达教育集团也正是在这笔交易后成为EQT手中的资产。诺德安达教育集团也在新东家EQT的支持下,开始了产业整合模式,在2022年到2024年之间完成了多笔收购交易,例如在2023年以12.5亿美元收购体育教育品牌IMG。
按照常理,这样一个不断增值、拓展产业版图的资产,最好的退出路径是再次IPO,前往公开市场重新定价。但2022年之后的IPO市场状况属实有些一言难尽,EQT的高层们不止一次地公开抱怨“IPO市场的功能已经失调”,能够接触到的活跃买家有限,且仅有的活跃买家都是对冲基金、量化基金,这些人“只会短期持有股票”,对市值管理没什么帮助。
因此到了2023年下半年,EQT筹备了一个全新的计划:他们将推动被投企业们进行“非公开的股票销售”,来为LP们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具体执行层面,这些股票销售会以“拍卖”的形式进行,参与者被限定在EQT的1100名LP之间,EQT会委托一家投行作为承销商,一方面罗列有意向的买家和卖家清单,另一方面负责主导双方进行估值谈判。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内部版的凑份子IPO”。2024年2月,媒体爆料EQT已经启动了这项计划,至少5家有被投企业开始筹划进行EQT的“内部IPO”,而诺德安达教育集团就出现在这份名单当中。
所以今年EQT在诺德安达教育集团上的成功退出,实际上就是上述计划的“兑现”:本次收购EQT是卖家——他们是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绝对控股方;EQT是裁判——本次收购由EQT操盘;EQT是买家——本次买方为EQT牵头组织的财团,其他投资方包括加拿大养老基金、路博迈集团、迪拜控股(Dubai Holding Investments)等等。
EQT在此期间的另一笔交易也采用了相同的模式:他们以150亿欧元的估值,卖掉了价值30亿欧元的Saas公司IFS的老股,买方是他们的LP加拿大养老基金以及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
Karo Healthcare的案例则是另一种极端。EQT在2019年成为了Karo Healthcare的控股股东。在此之后,Karo Healthcare按部就班地走着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路子,在大PE的支持下开始产业整合,例如在2021年斥资2亿英镑从英国消费品集团利洁时(Reckitt)手中收购了保湿霜品牌E45。逐渐茁壮成长的Karo也因此曾经宣布,计划将在2022年上半年从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交易所退市,并将在纳斯达克第一北方增长市场(Nasdaq First North Growth Market)重新上市。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退市一念起,顿觉市场惨,2022年之后的很多年里再也没有合适的上市窗口期。Karo资本市场之路,因此一直停留在2022年EQT以14亿欧元(约合16.4亿美元)的价格完成私有化,人们只能寄托在并购市场上——毕竟消费医疗一直是并购交易最活跃的赛道之一。
然而随着特朗普的执政,降息速度的不确定性以及债务市场的波动,直接打击了并购投资者们的信心。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三个月内,美国市场公开完成的交易数量约有10900笔,是自2015年初以来(不包括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第二季度)最低的季度水平。
所以EQT虽然成功地以26亿欧元(约30亿美元)套现了karo,赚到了一笔收益,但价格是否让大家心满意足?这就另当别论了,至少KKR方面觉得自己真的很难。他们的董事总经理汉斯·阿斯塔德(Hans Arstad)在声明中表示:“我们以竭尽全力的姿态,在市场动荡时期完成了这笔交易。”
退出前景,好起来了吗?
除了花式完成并购,EQT在过去半年还办了一件大事:换人。
2025年2月,EQT正式宣布执掌公司6年多的CEO克里斯蒂安·辛丁(Christian Sinding)即将卸任,接替他的是EQT的副执行合伙人、负责欧洲和北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佩尔·弗兰岑(Per Franzen)。欧洲和北美私募股权投资是EQT目前最大的业务板块,佩尔·弗兰岑2019年接手,截至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实现了翻倍,达到了1130亿欧元。
这是个非常微妙的时间节点,因为就在2025年1月举行的投资者电话会上,EQT刚刚宣布了启动全新的募资周期,目标为1000亿欧元(约合1040亿美元),EQT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积极拓展投资策略、分销渠道的多样性。在官方声明中,佩尔·弗兰岑也因此非常应景地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他说:“EQT有句内部名言,叫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时改进……定期更换决策层以引入新视角,是EQT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真的很期待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所以仔细复盘“退出之王”的成型之路,是难免让人沮丧的,充斥着大玩家专属的圈层感、世事无常的飘零感、市场博弈的窒息感。可以说,它的诞生反而证明了一件事:一级市场创造回报的难度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既有的工具根本无法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
当然市场上也并不是没有好消息。设计软件公司Figma很快就要上市了,具体详情我会单开一篇文章细说。总之,Figma将是今年继CoreWeave、Circle、Chime之后第四个估值过百亿美元的上市独角兽,一方面解套了Index、Greylock、Kleiner Perkins、红杉资本等大量VC,另一方面进一步盘活了资金的流动性——这两件事能够非常直接地提振一级市场的信心。




- 端侧AI潜力释放的“破局者”:散热技术突破迫在眉睫
- 医保政策持续加码支持,创新药出海合作迎高光时刻
- 国常会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 AI眼镜有望成为AI应用的重要载体,行业多款AI新品放量在即
- 行业会议将召开,机构称创新药板块景气度可持续
- 康养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
- 我国已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产业链全线受益!
- 百度测试开放智能体应用入口,AI智能体打开更多商业化场景
- 7月A股普遍上涨,8月机会在哪里?历史行情显示这些板块或成热点
- 重磅突发!英伟达H20芯片安全隐患曝光,国产替代迎来黄金发展机遇期,多家企业强势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