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达聊行业】读懂银行的“体检指标”(上):净息差与不良率
在分析不同行业的公司时,我们一般会分析一些关键的财务指标,来给公司做个“体检”。
而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其业务模式具有特殊性,所关注的“体检指标”也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净息差、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我们分上下两期来聊聊~
在(上)期,我们先来从净息差和不良率聊起~
净息差:银行的“毛利率”
净息差反映了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支付低成本利息支出)发放贷款(获得相对更高的利息收入)赚取利差的能力,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类似于制造业的“毛利率”。
净息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净息差=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
其中的生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能够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包括贷款、金融投资等。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一家银行的净息差为2%,意味着其每100元生息资产可创造2元的净利息收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净息差并非越高越好。如果银行为了追求高息差而放松风控标准,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短期内这类贷款或投资虽因包含风险补偿而利息更高,从而推高息差,但长期来看很可能积累大量不良资产。
所以,想要更准确地分析净息差,通常还要根据结构因素和利率因素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拆解,如下图所示:
从下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农商行的净息差整体而言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主要原因就在于农商行的贷款客户以中小微企业、县域客户为主,贷款定价更高(因为需要更高的风险补偿),所以净息差也相对更高。
数据来源:iFind,数据区间为2017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
不良率:银行贷款质量的“晴雨表”
银行的钱主要投向各类贷款,但并非所有贷款都能顺利收回。
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借款人是否能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类,也就是“贷款五级分类”(见下表)。其中,次级、可疑、损失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
资料来源:《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
而不良率就是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不良率=不良贷款规模/总贷款规模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规模)/总贷款规模
不良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警报器”之一,不良率越高,说明银行贷款回收风险越大,可能侵蚀利润,甚至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对比各类型银行的不良率,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凭借广泛的客户基础和严格的风控,近年来平均不良率低于1.5%,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率则相对更高。
数据来源:iFind,数据区间为2017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啦,预告一下,在(下)期,我们还会聊一聊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与资本充足率,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关注我们哦~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