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反“内卷式”竞争“反”的是什么?

平台通过“仅退款”、大额补贴等规则抢夺市场份额,压力却转嫁给了广大商铺?

新能源汽车对供应商延后支付账款,账期均值超过170天,还有车企的账期超过240天?

为了竞争开启“价格战”,却反而影响到了行业发展,最近常提起的“反内卷式竞争”又是在说什么?

今天咱们就展开聊聊。

“内卷式竞争”从何而来

“内卷”原为人类学术语,由格尔茨在《农业的内化》中提出,指农业经济中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形容“高投入低产出”的停滞模式。

内卷式”竞争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经济主体为了维持市场地位或争夺有限市场,不断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却没有带来整体收益增长的恶性竞争现象

造成“内卷式”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供需矛盾突出,生产能力过剩而需求不足

当这样的供大于求情况出现,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简单来说,东西多了,没人买,商家为了不让商品砸在手里,就会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而当市场上有多个生产者,消费者会更想买价格最低的,于是生产者就会争先降价,形成竞争

而如果当前生产系统中,有能力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总量,远大于当前的实际需求总量,即出现产能过剩。

此时,若缺乏科学的调控引导,公平理性的竞争环境会被破坏,导致“市场失灵”:生产者要么不生产,造成生产设备闲置、资源浪费;要么则不得不通过无序降价、投入大量补贴、“博眼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式营销等手段,在有限的市场空间恶性竞争,不惜代价争夺市场份额,进而形成“内卷式”竞争

为何要反“内卷式”竞争?

具体来说,“内卷式”竞争表现不同、特征各异,主要涉及企业和地方政府两类行为主体,主要表现如下:

来源:巨力,《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求是,2025/13

上述表现中不难看出,“内卷式”竞争将各类主体禁锢在低价低质、没有效益的竞争中,无益于企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发展效率的大敌。

过去,“内卷式”竞争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轻工产品等传统产业,当前,随着技术进步和部分产业的快速扩张,市场逐渐饱和的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商平台等新兴行业,也陷入其中。

为此,一系列治理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反内卷式竞争”也成为资本市场上热议的话题。

“反内卷式竞争”有哪些措施

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刺激消费,控制供给,推动行业进行产能治理,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治理由无序竞争引发的质量与效率问题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各行业正在积极行动,通过行业自律规范、产能调控等多方面系统施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创新能力,防止低水平同质竞争

综合来看,“反内卷”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

AI智能分析该文,为您挖掘投资机会该AI功能处于试用阶段,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展开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