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记往期回顾
见到李轶,是在寒冬腊月中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天空干净高远,人群川流不息,岁暮安静流逝。
李轶着简单职业装搭配精干的发型,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处处透漏着一个金融女性特有的知性美感。与之相谈,音调柔和,语言款曲,逻辑清晰,娓娓匀称,对座交谈,如处云端,如沐春风。
“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客户把钱委托给你,就是希望你能帮他获取稳健的收益,这是财富管理的基石。”在李轶看来,绝对收益是她这么多年从事债券投资的核心思路和追求,严守风控红线,注重安全底线,则是她践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风控文化的一贯自我要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李轶认为,坚守风控是为了更长久的存活于市场,在市场上走得更远,而债券本身赚的就是时间的复利,时间就是价值。从业以来,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而至千里,凭借一点一滴聚沙成塔的积累,向投资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由她管理的大摩纯债稳定添利18个月定期(A/C)、大摩18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大摩多元收益债券(A/C)累计收益均大幅跑赢同类平均,其中大摩多元收益债券2012年8月28日成立至今,累计收益近70%,表现出色。
将投研工作变为最大兴趣
团队在张弛中凝聚向心力
“不管是同行业其他人还是我自己,大家都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投资研究当中,看报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习惯就变成了我的生活兴趣,它真正融入到了我的生活当中。”李轶坦言,做债券,做资产管理行业,就是要不断地吸收、分析和处理信息,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把它当作兴趣,持续地投入精力,才能跟上市场脚步,准确研判市场,及时纠偏,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投资业绩,不负客户信任与托付,真正肩负起一个资产管理人的责任。
除工作外,李轶笑称,女生共同的爱好她当然也有,比如网购、滑雪、羽毛球等。这些都是她生活的调剂,在她看来,工作和生活并非是完全割裂的,把生活和工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工作的兴趣,实际上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有这么多年的坚守,和发自内心的快乐。
作为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固收团队负责人,李轶也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对团队的管理和激励当中。
“我们整个团队对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很积极,我们每周周末的羽毛球活动,除了因为出差无法参与的同事,大家一直都能坚持下来。我们团队成员中有喜欢马拉松、长跑的,每年都会参加北马比赛;也有滑雪爱好者。我们团队还比较喜欢打德州扑克,感受市场外的人性的博弈。”李轶表示,大家都很热爱投研和生活,这些活动能让整个团队做到劳逸结合,既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进行向上激励,科学评判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也是李轶管理团队的法宝。
团队要有凝聚力,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发挥的积极作用就要得到充分体现;每个人的工作成果就要得到充分尊重。李轶解释,如果要做研究驱动型,基金经理或投资经理就要充分尊重研究员的成果,比如有信用研究员不看好的公司,觉得有瑕疵的公司,基金经理或投资经理就不要去触碰。
“额外追求个券阿尔法可能意味着组合要承担信用风险,怎么样把信用研究、信用风险的底线和投资收益相结合,我觉得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让他们能起到研究驱动投资的作用,主动把控信用风险,同时通过信用研究去挖掘一些信用溢价,找到定价有偏差的品种来给我们做投资支持。实际上我们是投研一体化的团队。”
以史为镜,可鉴兴衰,察往知来,可明终始。李轶还要求投研团队每个月用业绩归因做市场跟踪,以防止策略跟市场偏差太大,从而保证策略的实时有效性。
宏观经济韧性总体超预期
周期股边际增长潜力下降
谈及宏观经济,李轶认为,去年的宏观经济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韧性,而且总体上超过了市场预期,尤其在债市方面,彼时业内人士一致觉得上半年宏观经济会不错,下半年可能会下滑,面临一个前高后低的走势。
“但是每季度的GDP数据,包括一些微观经济指标出来后,都是超预期的。包括开始对供给侧改革的疑虑,到后期对改革成果的肯定,都是超预期的。”她表示,全年的GDP增长6.9%的数值印证了宏观经济的韧性,虽然较过去几年GDP出现了明显的向下态势,但是中央也提到了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因此去年投资略有下降,降低了经济的波动率,也是响应了之前权威人士的经济L型判断。
李轶认为,去年是L型横向阶段,经济企稳回升主要还是受益于房地产投资以及外围经济复苏带动的出口回暖。具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前高后低,全年数据不差,但比之前有小幅度的下降。房地产投资实际上略超市场预期,虽然各地政府出台了房地产调控的政策,销量维持在低位,但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库存比较低,企业的拿地和开发还是在持续,整个地产投资还是相对保持稳定。去年的亮点在于企业盈利和PMI的数字其实是颇为理想的。PMI全年在50以上,表现比较强劲。
对于去年表现抢眼的周期股,李轶认为,煤炭、钢铁以及部分有色的价格维持在高位,主要是2015年、2016年基数比较低。2017年,多数周期品种量价提升非常明显,目前量价处于横盘整理的状态,估值已经完全反映了基本面改善的预期,边际增长潜力变得有限。
“个别煤炭企业已经有富余资金去做理财,甚至去做股权并购,这在前些年行业低迷期是很难见到的。周期行业过去一年已经把好几年的钱赚完了,现在钢铁煤炭企业的日子很舒服,投资的性价比已经不高了。”她认为。
问及今年的投资机会在哪里?李轶前瞻性的表示,随着白马蓝筹股出现大面积调整,成长股应该重新纳入观察范围,建议关注创业板和有业绩支撑的成长股。
债市风险点在于监管落地
利率今年或维持高位震荡
对于今年债市的最大风险点,李轶认为主要在于监管政策落地。过去一年监管层针对金融去杠杆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但是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没有定下来,业内更多的是在做预期管理。她预计今年两会后,可能会有落地措施,有具体的监管规则出来,会对债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另一个风险点是货币政策。虽然国内的货币政策维持中性预期,但是美国和外围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存在比较强的收紧预期,会对国内产生一定的冲击。
“今年要提高整个组合的流动性以及资产的变现能力,提高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我们整个组合评级都是在往上迁移的,增加了高流动性资产的占比。”李轶简单表达了自己的应对措施。
利率是影响债市的核心宏观指标,展望2018年利率走势,李轶认为利率相对来说已经到了接近顶部的位置,今年大概率维持高位震荡。她解释,货币政策定调中性,其实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促进整个经济的去杠杆过程,利率太低的话达不到去化效果,利率太低其实是一个温床。通常情况下,如果要解决一些负债率比较高的过剩产能,肯定需要一个利率相对偏高的环境,从而增加出清的效果。
未来名义增速以及信用扩张变化的主要关注点,她认为2018年的经济名义增速是在回落中。国内市场这一轮的利率调整,从2016年8月份公开市场调整汇率来看,其实央行在利率的调整上、在加息和缩表的进程上已经领先于外部。
可转债扩容关注正股走势
不确定性中寻找变量关系
2017年2月17日,证监会发布新规,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部分条件进行修订,同时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规定定增需要按市价发行,发行规模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0%,距离上次发行股票不得少于18个月,以及上市公司发行前不存在多余资金。
新规出台后,很多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关闭,即使符合政策要求,操作层面的性价比也大幅下降,市场资金随之开始淡出对定增的追捧。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开始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一时间可转债成为市场香饽饽,申购火热,一签难求。不过,随着供给不断扩容,市场开始趋于平静。
对此,李轶认为,可转债是融资渠道改变带来的红利,原来的转债的门槛比较高,硬条件约束比较大,能发转债的企业非常少。现在一方面是提供融资工具;另一方面实际上有助于上市公司做强、做大,通过盈利增长的方式促进转股。
展望2018年,她表示,转债市场目前受供给冲击比较大,但是可挑选的品种正在不断地丰富,由于转债市场的供给高峰并未过去,转债的估值或进一步的压缩,转债与正股的联动性逐步加大。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要看正股的走势。由于转债相较于正股的超额收益难以获得,投资者可能会比过去提早布局条款博弈的策略。
“我更关注的是盈利回升、景气度回升的上市公司发的转债,另外也要看安全边际,光看纯债,债底已经比较厚了,后面可能会有机会。”
最后,李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回顾,她表示,投资总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一些确定性机会,在变量和变量之间寻求可以总结的确定性的逻辑关系。每一次市场调整因素,都会有各种变量的影响。一定要关注变量之间的细节变化,找到整个变化逻辑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传统的框架并没有失效,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无非是对于基本面变化方向的判断和对时滞背离周期的把握。市场调整也好、机会也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一些变量的确定性的逻辑关系,我觉得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在做的事情。包括这次市场一直在关注讨论的经济新周期、金融周期、政治周期,这几轮周期每一轮叠加起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拿债市举例,这一轮债市的调整应该是过去十年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现在市场还在延续调整预期,几轮下来就可以看到这些周期叠加影响市场的大逻辑了。”她总结道。
李轶所管理的基金
《擒牛记》往期回顾